“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過後,月漸圓,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月餅小鎮內,月餅生産企業陸續結束了一年中最為忙碌的季節。
合浦被譽為“中國大月餅美食之鄉”。皮薄餡足、以大著稱、500克以上的五仁叉燒月餅是合浦人舌尖上的鄉愁。2018年,合浦大月餅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認定。
9月12日,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的月餅小鎮一處包裝車間內,工人正在分揀月餅。新華社記者張卓文 攝
在合浦義家人食品有限公司月餅包裝車間內,總經理陳海峰俯下身子,檢查着每一盒裝好的月餅,指揮工人盡快將其打包發出。節日臨近,找他詢問訂購月餅的電話不斷。
“我們端午過後就開始準備餡料,今年一共做了近60萬斤。”陳海峰告訴記者,除廣西外,合浦大月餅近年來受到不少外地消費者的喜愛。
今年是陳海峰的公司入駐月餅小鎮的第7個年頭。如今,在這座以月餅文化為主題、體驗式烘焙為主導産業的特色産業園區內,共有月餅生産企業19家,90余家産業上下游配套企業。
9月12日,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的月餅小鎮一處庫房內,工人正將月餅打包裝箱。新華社記者張卓文 攝
近年來,合浦縣持續推進月餅小鎮建設和發展,不斷加大對合浦大月餅品牌的保護和投入。以合浦大月餅為主的食品産業持續壯大,帶動了海鴨蛋、黑毛土豬等地方特色産業發展。
合浦一些月餅生産企業在沿襲傳統工藝的同時,還將鮮蝦等水産品作為原料,推出特色“海味”月餅。在合浦鼎興餅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已有40餘年月餅製作經驗的冼亞保正指導工人將蠔幹與五仁叉燒餡料混合,等待下一步的製作。
冼亞保已年過花甲,21歲時便開始製作月餅。上學時,他周末常去父親所在的食品廠幫忙,耳濡目染下,很快就掌握了各類糕點的製作技巧。“現在原料更加豐富,從前木制的月餅模具也被機器取代了。然而不變的是工藝和理念,只有順應時代不斷改良,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冼亞保説。
9月11日,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的月餅小鎮一處生産車間內,工人將烤好的月餅取出等待冷卻。(林啟波 攝)
如今,開發製作新式、健康的特色月餅成為合浦不少月餅企業的共識。“榴蓮冰皮月餅、雪媚娘奶黃流心等新式月餅佔我們總産量近四成,很受年輕人喜愛,成為公司新的銷量增長點。”陳海峰説。
月餅,這一中國特色傳統食品,承載着烘焙美食的製作技藝和團圓、鄉愁的文化底蘊。
在月餅小鎮的正門,立着一座蘇東坡雕像。“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是蘇東坡短居合浦廉州時所寫的詩詞。美食文化和烘焙産業在月餅小鎮裏實現雙向奔赴,合浦大月餅逐步擦亮自己的特色名片。
目前,合浦縣共有月餅生産企業124家,從業人員7000餘人,2023年行業産值達22億元,推動了種養産業、食品加工、包裝物流等協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以月餅小鎮為依託,昔日的家庭作坊轉變成為標準化、規模化生産的車間,産能不斷提升。”合浦工業園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平説,目前,合浦還通過月餅文化節、東坡劇場等文商旅項目,推動烘焙産業與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強化合浦大月餅品牌形象。(記者 張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