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大一棵樹
都安高中教學樓前的龍眼樹枝繁葉茂。 廣西雲-廣西日報見習記者羅丹/攝
莫振高生前一有空就跋山涉水去家訪。(都安高中供圖)
澄江河畔,地羅嶺上,教學樓前那棵龍眼樹,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快點進去上課,好好學習!”一茬茬畢業生印象中的“校長爸爸”,每逢上課前,總是站在這裡,拍手督促學生們。
臉上永遠挂着笑容的莫振高校長,離開他摯愛的校園,已經9年多了。
今年8月,記者再次來到都安高中。這所誓言“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的學校,儘管地處深山,卻聲名遠揚。
遠遠地,看到了熟悉的龍眼樹,看到了樹下佇立的副校長韋喜鳳、“莫振高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韋明壯。2015年3月,莫振高因病離世。就是在這裡,老師們曾接受記者採訪,個個泣不成聲、淚流滿面。
“莫校長很有感召力,意志力很強,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點燃了我們教師隊伍的教學激情。”
“他要求別人做的,自己先做到,讓大家心服口服,繼而齊心協力。”
憶故人,似在眼前。
素稱“石山王國”的都安瑤族自治縣,曾是廣西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脫貧成本最大、貧困人口最多的極度貧困縣之一。
全縣脫貧摘帽前,每年學生報到時,總有一些缺錢的孩子在校外徘徊。這時,莫振高會把“校長辦公室”搬到校門口,拿着喇叭喊:“有困難,就找我莫振高!”他親自為貧困生辦理優先入學手續。
“我感受着孩子們的痛苦,也體會着他們的快樂。”莫振高一有空就跋山涉水去家訪,一走就是七八個小時的山路。為了給貧困學生籌集費用,他經常登門向愛心企業求助,四處“化緣”。
早年,都安高中只有1棟宿舍樓和3棟小教學樓,外面下大雨,房裏下小雨。
莫振高擔任校長後,如燕子銜泥築巢般一點點籌措資金,圖書館、教學樓和宿舍樓相繼拔地而起。為了省錢,他一趟趟地到南寧各大建材市場,貨比三家。
摳歸摳,可該花的錢,莫振高從不含糊。他給教室配了電腦,讓瑤山的孩子知道什麼是互聯網;還拍板擠出資金,選派近百名教師參加研究生班學習。
龍眼又稱桂圓,益智補腦,成熟在八九月份。喜歡栽花植樹的莫振高,當初種下龍眼樹,或許也在種下一個美好的隱喻。
在他的帶領下,都安高中高考升學率提高到幾近100%,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畢業生遍佈國內各大城市及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
知識,改變了一代代山裏娃的命運!
此次重訪,就在這棵龍眼樹下,記者見到了暑假帶家人回鄉探親的秦飛峰。他是莫振高教過的學生,1996年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係,現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
“莫校長説着最海闊天空的話,做著最腳踏實地的事,一直鼓勵我們跨長江、過黃河,去更大的世界成就自己的人生。”秦飛峰回憶道。這些年,他和校友積極捐助母校,盡己所能幫助學弟學妹。
如今,學校依然每年開展大家訪活動。一方面嚴格落實國家助學金、普通高中免學費和學雜費、大一新生路費和短期生活補助等教育幫扶政策;另一方面,依託多家慈善基金會資助,開設珍珠班、自強班、蓮花助學班等多個特色班級。
龍眼樹後,原先那間斑駁的校長辦公室,已變成嶄新的“清北樓”,供高三學生復習備考。漫步校園,但見學校主幹道和運動場已全部翻新。以前,高三學生每天下午跑操,莫振高都會陪着跑完3圈,風雨無阻,給大家打氣……
2023年11月11日,都安高中百年華誕。校史館和莫振高紀念館開館,成為全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走進紀念館,記者看到一張莫振高和學生笑靨如花的照片。坐在他右手邊的,是2012屆學生梁韓修。“高三時,莫校長曾教過我們班心理學課程。”從江西師大文學院畢業後,梁韓修選擇回到母校任教,工作7年來已帶過兩屆畢業班。
像她一樣,每年都有北京師大、華東師大等重點師範院校畢業生,來到都安高中任教。學校教師人數從9年前的300人,增加到現在的400多人。
“全體教師以莫校長為標杆,我們一直在努力,只為讓更多瑤寨兒女走向世界。”學校黨委書記藍志標説。為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都安高中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城北校區、河東校區今年7月揭牌,並於秋季學期招生。
這樣的景象,莫校長見了,該是何等欣慰!
採訪臨近尾聲,在韋喜鳳等老師陪同下,記者驅車前往莫振高老家——都安高嶺鎮加全村敢元屯。
昔日的少年,靠砍柴燒炭掙學費到縣城求學,翻山越嶺走8個小時,才能走出這個偏僻封閉的小村莊。闖蕩一生,又魂歸故里,長眠在綠樹環伺的後山。可他並不孤單,每年清明或祭日,都有師生到訪緬懷,跟他説説心裏話,有的甚至不遠千里而來。
“學生的未來是我最大的牽掛,一想起他們能夠考上大學,走出去,擁有更好的前程,我心裏就充滿快樂。”碑石上,刻着莫振高生前手寫的一段話。
風,拂過山崗,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好像有人在喃喃私語。(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劉 琴 見習記者 羅 丹 實習生 吳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