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彩調看地方戲劇的新生
清晨,漫步在永福縣街頭,洛清江邊,不時傳來“哪嗬咿嗬嗨”的吟唱。“這就是永福彩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永福彩調代表性傳承人潘玉芳介紹。
彩調,作為桂林地方戲劇的璀璨明珠,其生動詼諧的唱詞與活潑靈動的表演,不僅展現了深厚的鄉土情感,更蘊含着豐富的民間智慧。
彩調是廣西最具特色的戲曲劇種之一,又被稱為“草根藝術、快樂劇種”,其蘊生於桂林山水間,或輕快、或婉轉的旋律承載着許多人的鄉愁。彩調最早起源於明末清初,歷經400餘年的浮沉變動。以永福彩調為代表的桂林地方戲曲劇種,如何在新時代探尋新的傳承、發展路徑?記者走進永福一探究竟。
永福彩調現狀如何?
——隨時可演,百姓喜愛
“永福作為彩調的發源地,歷史悠久,目前已經有86支業餘彩調隊,連續三次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彩調)之鄉。”説起彩調的歷史,潘玉芳侃侃而談。400多年來,彩調綿亙福壽大地、蔚然成風。一年四季,業餘彩調隊活躍在大街小巷、鄉村社區,形成了鄉鄉有彩調隊伍、個個愛唱彩調、村村門口看彩調的濃厚文化氛圍。
在永福縣羅錦鎮,這裡每隔一個圩日就會邀請一支彩調隊來到彩調劇院登&獻藝。這樣的公益演出,被當地村民稱為“彩調圩”。一到“彩調圩”,大量村民便會聚集在劇院,欣賞精彩的彩調表演,經常性的滿座以至於席地而坐成為常態。
彩調“隨時演”在永福是常態,逢年過節、婚嫁開業慶典都少不了彩調的出現。“我休閒在街頭也在唱,過去下田做農活,勞作累了,放下鋤頭都要唱上兩句。”觀眾唐旺福時常會來趕“彩調圩”。
“彩調是一門草根藝術,演員、觀眾都是老百姓。”潘玉芳認為,彩調能在永福的民間廣為傳唱,原因之一是唱詞接地氣,朗朗上口,大多是描繪老百姓的生活。“當下的永福彩調,仍保留着比較原生態的唱腔、演技傳承,繼續在民間散發其‘快樂’的主題魅力。”
“草根”戲劇如何傳承?
——數字賦能,網絡傳播
數字化技術為永福彩調的保護與傳承插上了翅膀。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彩調藝術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年輕觀眾群體被這份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吸引,成為彩調傳承的新生力量。
“依吱哪嚯了嗨……”每當空閒時,彩調愛好者李慶榮就會架起手機拍攝短視頻。“2020年開始,我接觸短視頻,並有了在短視頻&&上分享彩調的想法,現在已經有6萬多粉絲了。”彩調能在短視頻&&獲得如此多的關注,着實讓李慶榮想不到。採訪中,記者看到,其在學習過程中記錄的筆記“歌詞本”,近期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手持一把二胡、身着藍色上衣是李慶榮經常出現在鏡頭中的形象,“接地氣”是他受到眾多粉絲關注的秘訣,李慶榮對此謙虛道:“我不是專業的彩調演員,多是利用農閒時間學習,通過短視頻也能夠讓我向更多彩調愛好者學習。”
像他這樣的農民“主播”還有許多,村民們通過互聯網視頻共享&&,用年輕人喜歡的傳播方式、傳播渠道,讓彩調得到更多展示的機會,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它、喜歡它。
據了解,除在網絡上傳播外,永福縣已將彩調傳承工作普及到校園,先後在羅錦鎮中心小學等7所小學開辦了少兒彩調培訓班,有學生數百人。近年來,培訓班學生已多次參加市(縣)級比賽、展演等活動,帶動全縣更多少年兒童加入彩調的保護、傳承行列之中。同時,通過常態化開展戲曲進村、進景區景點等形式,為永福彩調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
地方戲何以散發新魅力?
——與時俱進,注入活力
“隨着數字傳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衝擊,對於桂林傳統地方戲曲來説有很大的影響。”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導演唐晞坦言,想要更好地傳承、保護彩調、桂劇等地方戲劇,關鍵在於守正創新,在保留劇種精髓的同時,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年輕人的口味,在音樂、服裝、舞&等方面注入新元素和創意,打造出更為時尚、動感的表演形式。
創新是藝術生命力的根本。近年來,以永福彩調、桂劇等為代表的地方戲劇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以《一品油茶七品官》《劉三姐》《五子圖》《破陣曲》等為代表的現代劇目與傳統劇目交相輝映,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鄉土風情,又融入了時代元素和新的表現手法,使桂劇、彩調、漁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得益於潘玉芳、唐晞、李慶榮等藝術家、愛好者的不斷傳承、創新、推廣,彩調等桂林地方戲劇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年輕觀眾能夠為彩調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人對彩調産生興趣和關注。”唐睎認為,年輕觀眾對彩調的創新和發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思想觀念、審美需求和文化背景與老一輩觀眾有所不同,能夠帶來新的創意和元素,推動地方戲劇的發展,讓桂林地方戲劇走出大山,面向全國,邁向世界,成為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和地方特色的重要窗口。(見習記者 蘇時榕 記者 李家健 實習生 張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