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珠古韻永流傳-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08/17 09:17:33
來源:廣西日報

南珠古韻永流傳

字體:

原標題:南珠古韻永流傳

曾在上海世博會展出由228顆南珠組成的“海之皇冠”。李君光/攝

  “不産谷實,而海出珍寶”,史書如此記載北海(古合浦郡)。因為盛産南珠,北海享有“珠城”美譽,合浦則以“珠鄉”聞名。

  秋日的北部灣,水天一色。海面波光粼粼,船隻或遠或近。海風吹來,帶着鹹鹹的味道和海洋深處的神秘氣息。記者跟隨梁菊萍登上快艇,20分鐘左右,到達南珠養殖基地。

  39歲的梁菊萍是北海市南珠傳統養殖技藝非遺傳承人。20世紀80年代,其父母開辦了北海首個民營南珠養殖場。如今,她已是3000余畝南珠養殖基地的負責人。

  梁菊萍和工人不停忙碌着,將一串串吊養的珠母貝撈起,清理附着的泥沙和寄生物。“小螃蟹、青口螺和寄生蟲都是幼貝的天敵,必須及時清理。”梁菊萍輕輕用手撥掉附在貝殼上的小螃蟹。

  清理寄生物,檢查吊籠是否牢固……這樣的工作,不管寒冬酷暑,幾乎每天都要進行。

  “呵護珠母貝,堪比呵護嬰幼兒。”梁菊萍説。

  南珠面世,需要經歷貝苗繁育、珠母貝管養、插核、採珠環節,歷時兩年半左右。這也是北海市南珠傳統養殖技藝的全流程。

  從小,梁菊萍就目睹了貝苗繁育的過程,“家裏有8個幾十平方米大的育苗池,附在薄板上的貝苗密密麻麻,每個像針鼻大小。”

  貝苗需裝入網袋,在海中養成珠母貝。一年半左右,便可插核。

  天然南珠因蚌內進入沙礫等異物而形成。養殖的南珠,則是人工插核,將由蚌殼打磨而成的珠核送入珠母貝體內。

  “插核決定珍珠的顏值和收成。”梁菊萍説,如果插核時扎破貝的心臟,貝就會死掉。珠核準確落位,貝殼分泌的珍珠質才能均勻包裹在珠核上,最終長成飽滿圓潤的珍珠。

  插核貝孕育一年左右,即可採珠。

  “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南珠品質上乘,是歷代朝廷的貢品。流傳至今,得益於一代代人對歷史瑰寶的保護和傳承。

  “嚴格來説,1958年以前的南珠都是天然珠。”《中國南珠》一書的作者梁思奇告訴記者,1958年,北海培育出中國第一顆人工海水珍珠,北海市南珠傳統養殖技藝開始傳承。

  記者從北海市振興南珠産業辦公室了解到,北海養殖南珠的鼎盛時期,年産南珠8000公斤以上。因受各種因素影響,南珠養殖規模大幅萎縮,2016年北海年産南珠不足50公斤。

  珠城豈可無珠?

  2017年,北海&&《關於加快振興南珠産業的意見》,南珠産業實現強勁恢復。2020年,北海年産南珠超過1000公斤;2024年,全市的南珠預計全年插核總數700萬貝以上。

  如今,每年國內50%以上的海水珍珠通過北海交易到全國各地,北海發展成為我國海水珍珠重要的集散中心。

  今年7月,北海市委召開研究振興南珠産業工作專題會議,市委書記蔡錦軍提出,要深入實施振興南珠産業九大行動,攻堅破解南珠産業發展瓶頸,全力以赴振興南珠産業。

  “南珠振興不僅要提産量、強質量,更要豐富北海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價值。”北海振興南珠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家春深有感觸地説,公司今年將在銀灘景區打造南珠文化體驗館,讓更多人了解南珠文化。

  夕陽西下,海面上金光閃閃。梁菊萍和工人將清理好的珠母貝重新放回海裏。

  “養珠之路異常艱辛,無數次想過要放棄,但還是選擇了堅守。”梁菊萍説,“南珠是我國的國寶,我們是南珠的傳承人,應該弘揚好南珠文化,讓南珠養殖技藝薪火相傳。”

  快艇離開時,梁菊萍的眼光一直回望基地的方向,深情、執着,充滿希望。(記者 吳麗萍 覃鴻圖)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