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美産業旺 民富鄉風淳——大新縣大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見聞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旅産業火熱興旺、鄉村治理和諧有序……如今,走進大新縣的村屯,一幅幅環境美、産業旺、鄉風淳的新農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大新縣圍繞全區實施“千村引領、萬村提升”工程目標,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聚焦鄉村産業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持續發力,推動農旅産業深度融合發展,繪就了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畫卷。2023年,大新縣成功入選2024—2025年自治區“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名單。
“我們要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調動群眾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路徑,把鄉村建設得更加宜居宜業、和美和諧,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大新縣委書記施展&&。
群眾參與 環境顏值新
近日,走進福隆鄉平良村那逐屯,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白墻藍瓦的屋舍,村屯道路乾淨整潔,墻體彩繪壯味濃郁……“現在屯裏變美了,不比城裏差,住得很舒心,我們的幸福感很強。”看著屯裏的喜人變化,村民許青梅喜笑顏開。
近年來,那逐屯以“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動為着力點,通過“支部組織、黨員帶動、群眾志願”等方式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大力實施鄉村風貌提升工程。目前,共完成立面改造1.3萬平方米、屋面換瓦6300平方米,規劃建設休閒步道300米、花園廣場500平方米。
那逐屯是大新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新縣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作,以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塑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三清三拆”,因地制宜建設“四小園”,全縣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全縣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98%,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率100%,有95.2%的行政村獲評市級以上生態村。
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的評價者。近年來,為調動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新縣自2022年以來,持續3年開展鄉村振興示範村屯建設“大比武”活動,通過開展答辯競選、現場競演等方式,優先選取群眾基礎好、幹部熱情高的村屯,給予資金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該活動成功入選2023年東西部協作考核評價典型案例。
聯農帶農 農旅産業旺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黃金期,記者在堪圩鄉明仕村“明仕農家樂一條街”看到,游客絡繹不絕,沿街的農家樂生意紅火,民宿、酒店客滿。
“暑假來旅游的人多,我們菜館每天接待25桌客人,收入還不錯。”明仕村新農村菜館負責人黃海武欣喜地説,“我自己還經營一家民宿,29間客房現在全部被訂滿。”
農家樂的蓬勃發展,帶動當地蔬果種植、農産品加工、畜牧等産業的發展,也拉動了周邊19個自然屯的農特産品銷售。如今,明仕村農家樂和民宿發展近90家,為當地群眾提供450多個就業崗位,當地由傳統單一農業經濟轉變為農旅融合的多元經濟。
近年來,大新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託德天跨國瀑布景區、明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峒那嶼灣景區等縣內多個旅游景區,發揮景區對周邊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村民通過經營農家樂、民宿、旅游商鋪、提供竹排觀光等,實現增收致富。
大新縣還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農旅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等實現收益。目前全縣重點景區共流轉土地3000多畝,每年結轉土地流轉資金300多萬元,並根據收益情況逐年增長。對於通過土地流轉解放的農村勞動力,各大景區優先錄用為員工。目前,全縣各大景區90%的員工均來自本地。
“我出租兩畝地給那裏田園社區,每畝每年租金1200元。”明仕村那都屯村民陸美麗流轉土地後,進入明仕那裏田園社區務工,“我現在主要負責管護、修剪景區的花草,一日三餐社區包,每月工資2400元,現在還有高溫補貼。”
同時,大新縣創新村企共建模式,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社聯建等聯農帶農新路徑,通過村集體經濟入股參與景區服務,每年獲取分紅,提高村集體經濟收益。在明仕那裏田園社區,明仕村通過村集體經濟入股景區公司,每年獲得12萬元分紅;德天景區所在的德天村採取“支部+公司+邊民”模式,成立旅游服務公司,為游客提供竹排觀光、電瓶游覽車、家庭旅館住宿等服務,年營業收入高達1600萬元,帶動德天屯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共建共治 鄉村和諧有序
“實行積分制之後,村屯的事我都積極參與,得的積分很多,平時我會兌換一些生活用品,很實用。”近日,福隆鄉平良村竹隴屯村民韋麗慧告訴記者。
平良村通過積分制,充分調動了當地群眾參與村屯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鄉村治理更加和諧有序。
“以前大家對村屯事務熱情不高,很多事情組織不起來。”平良村黨支部書記韋志勝説,“現在實行積分制,大家都踴躍參與村裏的大小事情,我們開展工作順利多了。”
近年來,大新縣積極探索推廣數字鄉村治理新模式,實施“積分制+愛心超市+清單制”管理模式,推動鄉村治理由“村裏事”變“家家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大新縣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內容細化形成清單並納入鄉村治理積分範疇,通過“支部組織、黨員帶動、群眾志願”的形式開展整治行動,激發了基層幹部落實主責主業的積極性,推動村規民約規範完善,讓基層自治更加有章可循。目前,全縣147個村(社區)均已完成對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
大新縣還開發線上數字&&,增加積分制的兌換方式,通過“愛鄉下”微信小程序為農戶提供産品積分兌換、農産品線上線下交易等惠民服務,不僅便利了村民,也拓寬了農産品的銷售渠道。
目前,除1個非農社區以外,大新縣14個鄉鎮146個行政村(社區)全覆蓋推行積分制。截至目前,累計參與積分兌換村民2.19萬多人次,兌換物品2.3萬多件,兌換積分物品價值50多萬元。(記者 雷麗軍 實習生 張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