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車輪——柳州汽車産業發展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07/29 13:04:10
來源:柳州日報

向上的車輪——柳州汽車産業發展觀察

字體:

  【原標題】向上的車輪——柳州汽車産業發展觀察

在廣西柳州汽車城安吉物流園,柳州生産的新能源汽車整裝待發。 黎寒池 攝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着不自滿的人前進。”意即對於現狀的不滿,可以促使人向前邁進、不斷努力。正是這種永不滿足的精神,推動着人類不斷前進。

  作為我國重要的汽車生産基地,柳州各車企都是具有較長燃油車生産歷史的傳統汽車企業。面對“造車新勢力”異軍突起和日益“內卷”的汽車市場,柳州車企不以過去的成績而自滿,不因困難挑戰而退縮,而是以柳州打造國際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為契機,注入“新能源”、裝備“新動力”、瞄準“新賽道”,創新求變、破局突圍、向海圖強,以奮進拼搏開闢未來。

  上半年,柳州汽車産業實現産值577.5億元,同比增長16.9%;整車銷量64.7萬輛,同比增長10.1%。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23.8萬輛,同比增長96.2%。

  柳産汽車持續俏銷海外。上半年,經柳州海關監管出口汽車超過9萬輛,同比增長23.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逾1萬輛,同比增長30多倍。

  近日,記者深入柳州整車及汽車零部件生産企業採訪,感受到濃厚的向上氛圍。

  創新求變

  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曾説:“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面對消費者的需求,創新者往往需要超越現有認知,創造出滿足消費者潛在需求的産品。

  創新之路,始於足下。

  從極寒之地漠河,到炎熱濕潤的巴厘島,再到地形複雜的安第斯高原……柳産汽車從柳州出發,馳騁全球。更確切地説,這些車的出發點就是柳州的各個實驗室、試驗場。

  走進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各式精密儀器琳瑯滿目,工程師忙碌其中。在氣體排放實驗室裏,一輛混合動力汽車正在接受測試。

  “就驗證能力而言,氣體排放實驗室已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採用的標準體系。”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副總經理何逸波説,他們已具備針對不同國家的排放法規要求開展技術研發的能力。

  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中“一”所代表的,正是按照國家級實驗室標準建設的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這是該工程的科技創新支撐。

  實驗室裏,一面高4米、長10米的“專利墻”特別引人注目,墻上一排排專利銘牌整齊排列。

  何逸波告訴記者,這只是企業科研成果的一部分。截至目前,該實驗室已累計承擔國家及省部級課題84項,參與國內外新能源汽車標準制定157份,獲得專利授權超6000件。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同行普遍採取“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的當前,柳州車企清醒認識到:依靠“五菱之光”“五菱宏光”等某個車型就可以實現年銷近百萬輛、俏銷數年的時代已經很難再現。要想在市場立足,必須提高研發速度,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

  “市場不斷細分,我們幾乎每月要有新品上市,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正是支撐不斷推出新品的基礎。”上汽通用五菱黨委副書記韓德鴻説,實驗室的8位院士以及公司500多名工程師,正圍繞精益智造技術、智慧語音交互等方向加快探索,推動産品智能化、網聯化。

  今年6月,廣西與東風公司簽署“龍行工程”合作框架協議。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柳汽”)辦公室主任助理張坤&&,“龍行工程”的實施,將聯動産業鏈上下游開展近300項核心技術研發。通過實施該工程,新車型研發周期將從24個月壓縮到12個月以內。

  未來已來, 唯變不變。

  在距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幾公里外的東風柳汽試驗場上,一輛設計前衛的汽車正自如行駛,遇到障礙則自行避讓。這輛車沒有駕駛艙,像是從科幻電影中走出來。這是東風柳汽為布局未來市場研發的第三代無人駕駛商用車。

  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在創新中加速成長:

  柳州賽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近日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其智能工廠每53秒可下線一台混合動力發動機;

  柳州源創電噴技術有限公司將應用於航天領域的飛秒激光超精細孔加工技術應用於汽車噴油器打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柳州華霆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已掌握1300多項自主知識産權,上半年實現産值12.8億元,同比增長11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最強音,對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科學擘畫與戰略部署。正是不斷改革創新,讓柳州汽車産業保持着旺盛的青春活力和不斷向上的動力。柳州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破局突圍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

  企業也是一樣,被從外打破是危機甚至毀滅, 而從內打破則是成長。

  柳州從1969年生産出廣西第一輛汽車——“柳江”牌載貨汽車,到1984年柳州拖拉機廠造出“五菱”牌微型貨車,再到如今擁有東風、一汽、上汽、重汽四大汽車集團的生産基地,“五菱”“寶駿”“乘龍”“風行”等自主汽車品牌在柳州不斷成長壯大,正是柳州人永不自滿、不斷從內打破的成果。

  回望2016年,對上汽通用五菱來説,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公司年産銷整車突破200萬輛,連續10年蟬聯我國單一車企銷量冠軍,一時風頭無兩。這一時期,公司並未滿足取得的成績,而是冷靜分析:國內汽車産業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久?在全球碳減排及綠色轉型的大趨勢下,車企該如何轉型?由此作出了在印度尼西亞建設生産基地、布局新能源汽車賽道這兩項重大決定。

  正是從內打破,加速了柳州車企向新能源轉型。

  2017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車寶駿E100。隨後,寶駿E200、五菱宏光MINIEV、五菱繽果等一大批新能源車型相繼上市。其中,五菱宏光MINIEV上市4年累計銷量突破120萬輛,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新“神車”。2017年,東風柳汽也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

  2022年,“芯片荒”席捲汽車行業,上汽通用五菱聯合國內芯片供應商集中優勢力量全力攻堅,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目前公司芯片國産化率已超過90%,實現用“中國芯”造“人民車”。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

  胸懷産業報國夢想,堅持“人民需要什麼,柳州就造什麼”自信而不自滿的態度,柳州車企不僅創造了累計生産3100萬輛汽車的驕人業績,還讓柳州工業基因不斷升級、進化。

  “造車新勢力”異軍突起,行業日益“內卷”,傳統車企路在何方?最大的挑戰是能否為消費者提供耳目一新的産品和更好的消費體驗。

  “‘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我們要像大海一樣放低姿態,虛心向標杆車企、向消費者學習。”上汽通用五菱總經理呂俊成説。

  相比“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擁有完備的産業體系、龐大的用戶群體和紮實的研發實力。但柳州車企並未擺“老資格”,而是甘當“小學生”,懷着空杯心態不斷學習。

  在車企老總爭相當網紅“卷”流量的當下,東風柳汽總經理林長波也開通了視頻號。近日,一個反映林長波與汽車博主互換身份的短視頻引發眾多粉絲關注,網友紛紛留言:“愛看,多發!”“車企掌舵人做代言人,靠譜!”

  上汽通用五菱頻繁跨界聯名,不僅推出聯名款螺螄粉,還與喜茶、盒馬聯名,並跨界舉辦藝術周、音樂節,實現品牌年輕化,匯聚網絡“大流量”,推動多個車型成為網紅。

  新能源存在多種技術路線,做好技術儲備才能贏得未來。

  “先做‘基礎題’,再做‘選擇題’。”張坤説,在開發純電動汽車的同時,東風柳汽還在研發混合動力、增程式、氫燃料等多元化的新能源産品。上半年,該公司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同比增長51%,其中天然氣牽引車銷量增長4倍多。

  去年10月,廣西汽車集團所屬柳州五菱柳機動力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首款氫內燃機成功點火,標誌着該公司醇氫油氣多元燃料發動機&&研發成功。

  五菱柳機前身是始建於1928年柳州機械廠,曾在1933年製造出“木炭車”,也曾在1953年研製出我國第一代汽油機。而今,這家從不自滿的百年企業依舊保持青春活力,邁上了新能源賽道。

  花香自有蝶飛舞,海闊方得百川匯。

  良好發展態勢讓産業鏈上的企業信心倍增,大批配套企業向柳州集聚。目前,柳州已形成年産能源系統40.5億瓦時、智慧電驅78萬套、電子電控1780萬隻控制器的産業規模,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過60%。

  今年前6個月,柳州動力電池累計生産8.59億瓦時,同比增長60.9%。

  向海圖強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2023年底,柳州歷史累計出口汽車突破100萬輛,助力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2024年,着眼“全球的柳州”和“柳州的全球”,柳州車企“海外版圖”不斷擴大。

  截至今年4月,上汽通用五菱累計出口汽車突破100萬輛(套)。該公司已在104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技術輸出或産品投放。

  6月,東風柳汽一批批出口車陸續抵達伊拉克。人們不禁疑惑,這個盛産石油的國家,為何也青睞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讓人驚訝的不止於此。上半年,該公司生産的汽車出口歐洲超過4000輛,其中1000輛出口到發明內燃機汽車的德國。

  7月初,廣西汽車集團125輛越野型觀光車抵達埃及。該公司産品已出口東南亞、非洲、美洲等地區,上半年海外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1%。

  7月8日,五菱繽果在泰國上市。

  向海圖強,是柳州車企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早在1990年,柳州汽車就實現了批量出口泰國。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建成了印尼基地,成為中國在印尼投資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

  在印尼基地建設過程中,上汽通用五菱與16家企業“抱團出海”,並在當地開發100多家供應商,將芯片和控制器等核心技術在印尼本土化,建立全新的汽車生態圈,打通了産業鏈、供應鏈的“任督二脈”。

  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超過60%,五菱品牌備受當地民眾喜愛。

  通過“線上+線下”模式,東風柳汽銷售網絡已觸達8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質生産力已成為中國汽車重要的競爭力,東風柳汽將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林長波説。

  着眼“柳州的全球”,柳産汽車的海外市場不斷拓展;着眼“全球的柳州”,柳州汽車産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定位更加明晰。

  柳州一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我國上海、美國洛杉磯分別設立了國際業務部。該公司總經理吳振國説,汽車輪轂海外訂單正紛至沓來。

  環球新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並購韓國一家珠光顏料龍頭企業,成為擁有全係汽車級珠光顏料産品技術的公司,産品供應全球。

  向海圖強卷千瀾,勇立潮頭踏浪行。

  柳州車企開拓海外市場激活“藍色引擎”,正是中國車企向海圖強、向“新”而行的具體寫照。(李斌 榮瑤)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