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校園開滿“團結花”-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07/10 12:48:19
來源:新華網

廣西:校園開滿“團結花”

字體:

  在梧州市長洲區龍平小學,學生們在陽光大課間進行板鞋練習(2024年3月26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梧州市長洲區龍平小學,學生們在陽光大課間跳竹竿舞(2024年3月26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梧州市長洲區龍平小學,學生在陽光大課間進行拋繡球比賽(2024年3月26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小學生在參加陀螺比賽(2024年5月25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柳州市融安縣實驗小學,學生們在陽光大課間準備練習吹奏葫蘆絲(2024年7月4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柳州市融安縣實驗小學,學生們在陽光大課間練習吹奏葫蘆絲(2024年7月4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柳州市融安縣實驗小學,學生在陽光大課間練習吹奏葫蘆絲(2024年7月4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柳州市融安縣實驗小學,學生們在陽光大課間跳竹竿舞(2024年7月4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小學生準備練習吹蘆笙(2024年7月9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潘先鋒老師在指導小學生練習吹蘆笙(2024年7月9日攝)。

  近年來,廣西各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結合各地實際,將山歌、陀螺、蘆笙、刺繡、竹竿舞等非遺文化引進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