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件“舶來品”文物講述千年“海絲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06/26 18:37:38
來源:新華網

數千件“舶來品”文物講述千年“海絲故事”

字體:

6月19日,在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東漢馬座陶燈和胡人俑座陶燈等文物。新華社記者 黃浩銘 攝

  新華社南寧6月26日電(記者 黃浩銘)用古希臘手工技術製作的黃金串飾,古羅馬的水晶瑪瑙、斯裏蘭卡的琥珀松石……在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絡繹不絕的游客穿行在琳瑯滿目的“海絲遺珍”之間。展廳內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各類文物,述説着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悠久歷史和繁華盛景。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位於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擁有5200多件廣西合浦漢墓群出土的文物,且相當一部分文物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和地中海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在二樓展廳展出的波斯陶壺,是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尊身着青綠盛裝的陶壺在聚光燈下耀眼奪目,是漢王朝與波斯帝國交往的重要物證。

6月19日,在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東漢晚期波斯陶壺。新華社記者 黃浩銘 攝

  “它曾叫‘青綠釉陶壺’,後因其‘波斯血統’,得名‘波斯陶壺’。”副館長林娟説,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年代最早、也是目前唯一一件東漢時期的波斯陶壺。這座波斯陶壺的發現,證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與波斯帝國有着緊密的貿易往來,海上絲綢之路就是雙方交流的紐帶。

  2021年,合浦漢墓群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合浦漢墓群出土了數量眾多的海外玻璃器,其中有一件産自地中海地區的羅馬玻璃碗,屬於較為罕見的珍品文物。

  廣西民族大學教授熊昭明説,古羅馬人比較喜歡瑪瑙,他們就區別於單色玻璃,倣瑪瑙的顏色製作了這種玻璃碗。經化學成分分析後確認,該碗為原産於地中海沿岸的鈉鈣玻璃,後經印度等地轉口貿易流入合浦。

  “在當時,精美的玻璃器價值高於黃金,合浦漢墓出土的眾多珍貴玻璃器,無疑是漢代海上貿易繁榮和當地民眾生活富足的重要見證。”熊昭明説。

6月19日在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展出的西漢晚期深藍色玻璃杯。新華社記者 黃浩銘 攝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路線,還是文化交流、科技傳播的路線。考古學家已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發現中國漢代生産的銅鏡和陶器等。西方的玻璃製造、採珠、寶石加工等技術,也在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合浦縣申遺中心副主任藍胤天説。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各類文物,是中華文化對外開放、交流互鑒的見證。林娟介紹,博物館的主要工作不僅是文物收集、修復和陳列,還要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拓展傳播維度,激活文物的生命力。

  為了讓觀眾沉浸在文化體驗之中,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利用現代動漫技術讓館藏文物“活”起來,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宣教活動。不斷完善的“網上博物館”裏,有開口説話的湖藍色玻璃杯、吟詩作對的提梁銅壺、跳海草舞的銅鳳燈……

  “當藏品變得‘觸手可及’,且更富時代氣息,文物傳遞的文化才能更深入人心。”林娟説。

  近年來,合浦縣不斷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深挖漢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等,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陸續建成海絲首港、漢閭文化園、海上絲路文化遺址公園等景區景點。文化和旅游業已成為合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10多公里外的合浦縣海絲首港景區,極具故事感的全景交互沉浸式體驗令人仿佛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有商船到!”夜幕降臨,岸邊傳來高亢叫聲,外國商隊在鑼鼓喧天中舉着火把上岸。

  歸航、啟航、船去、船來,合浦縣海絲首港景區再現2000多年前舟楫往來、商賈雲集的盛世畫卷。通過漢韻建築、全景交互式生活港、商業演藝“三者合一”的運營模式,海絲首港景區帶動區域旅游、文化、生活融合發展,讓古韻煥發出新生機。

  “景區不僅與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聯動搭建旅游線路,也充分利用文物信息和資源對海絲文化進行演藝式還原。”林娟説,通過挖掘歷史文化打造的優質文旅項目,讓歷史文化的張力變成城市發展的活力,使“海絲故事”在合浦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裏獲得新的演繹。

【糾錯】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