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炎炎夏日盡享“梅”好時光

游客在採摘楊梅。潘喬梁 攝
梅滿枝頭,採摘正當時。眼下,位於資源縣兩水苗族鄉和平村的梅園迎來豐收,濃郁的果香飄滿山間,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採摘嘗鮮、休閒觀光。
走進和平村,放眼望去,山坡上的楊梅樹鬱鬱蔥蔥,繁茂的綠葉間,一顆顆飽滿的楊梅挂滿枝頭,游客提着果籃穿梭其中,忙着品嘗、採摘楊梅,盡享夏日裏的“梅”好時光。
進入6月中旬,正是楊梅採摘最繁忙的時候。從樹上摘下一顆紫中帶紅的楊梅放入口中,味蕾隨即打開。
“媽媽,你看,我爬得好高;姐姐,快看,我摘的這顆好大……”在一聲聲歡快的笑聲中,在園子裏採摘的孩子們,喊出了梅園收穫的喜悅。
陽光照耀下的一顆顆烏梅高高地挂在枝頭上,在樹葉的半遮半掩中隱顯晶瑩飽滿,讓人垂涎三尺。一口咬下去,滿嘴的汁水,甜蜜中帶着一股清香,沁人心脾。這是兩水苗族鄉和平村楊梅園裏家長帶着一群孩子在採摘楊梅的場景。
“我是從桂林過來的,本來打算在兩水苗族鄉的民宿住宿,聽説這裡有楊梅,就順道過來玩玩,還是非常開心的。”來自桂林的游客蔣先生説。
“這是我2020年從福建引進的新品種,叫東魁。今年是第二年挂果。當時我們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查和種植研究,發現當時在我們這個地方還沒有人種植,在本地市場是個空白,而且這種楊梅很適合這裡的高山氣候。現在市場上的楊梅價格是10元錢一斤,光是我這裡就種植了5畝,豐年時産量可達5000余斤。”種植戶楊盛友高興地説。
和平村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生態優良,非常適宜種植各類高山水果,作為和平村致富帶頭人的楊盛友抓住了這一地理資源優勢和市場空檔,將其發展成為本地農戶“庭院經濟”發展模式。
近年來,在兩水苗族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通過特色産業發展補助、産業發展以獎代補、後盾單位扶持等多形式發展特色産業。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因地制宜發展“土特”産業,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各村黨總支部抓好統籌動員,黨員利用各類資源優勢做好全方位服務,為發展特色産業提供對接上級部門技術指導支持、品種推薦、銷路開拓等。目前,鄉域內這樣小規模的家庭特色種養産業已達20余種,小而精的“庭院産業”進一步豐富了市場對産品的需求。(劉健 潘喬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