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美鄉村入畫來——廣西忻城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振興-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4 06/13 18:27:03
來源:忻城縣融媒體中心

富美鄉村入畫來——廣西忻城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振興

字體:

北更鄉村民忙着採摘金銀花。(藍德龍 攝)

忻城縣思練鎮光大牧業澳湖羊。(藍春青 攝)

忻城縣思練鎮裏伴村村頭風景。(忻城縣粵桂辦提供)

在忻城繭絲綢産業園項目生産車間內,工人們正在進行倒筒作業。 (藍春青 攝)

在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標準化桑蠶生産示範基地,工人正在給蠶蟲喂桑葉。(藍春青 攝)

  近年來,廣西來賓市忻城縣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依託中央和自治區財政銜接補助資金以及粵桂協作、中央定點幫扶的支持,實施産業獎補項目,增強脫貧群眾參與産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六月,走進廣西忻城縣思練鎮裏伴村,一幅印有“粵桂協作鄉村振興示範點”字樣的壁畫格外醒目,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連通各家,青瓦白墻的民居鱗次櫛比,房前屋後桑樹連片,農家小院果蔬飄香……

  裏伴村的美麗蝶變,是忻城縣積極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助推鄉村振興工作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忻城縣統籌抓好鄉村建設、産業升級、示範創建等重點工作,打造一批有特色、有産業、有內涵的美麗鄉村,助力群眾持續增收,加快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綠色治理 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作為廣西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國家退耕還林工程選定示範點,忻城縣通過“封山育林+補植”方式,引導北更、遂意、古蓬、紅渡、思練等鄉鎮大面積種植任豆、竹子、桑樹、油茶等經濟林木,並在任豆下套種金銀花,打造萬畝生態綠色長廊。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7.22%,石漠化面積從945.6平方公里減少到832.52平方公里。

  忻城縣堅持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創新實施紅渡鎮“蠶舞銀絲”賦能鄉村振興、北更鄉“點石成金”石漠化綜合治理、思練鎮“牛羊興業”生態種養循環和紅水河流域“碧水淘金”産業融合發展等一批典型實踐項目,於2023年獲評國家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今年,忻城縣投入中央農村環境整治資金700萬元在城關白沙、紅渡宿圩、果遂北隴等村屯建設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設施;利用粵桂協作對口幫扶資金300萬元在歐洞鄉里苗村秀洞屯、雙林屯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目前,全縣已完成6個飲用水源地保護設施、76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79公里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的建設。

  實施産業幫扶 激發村民參與內生動力

  忻城縣加大産業投入力度,持續發展桑蠶、糯玉米、育肥牛、育肥羊、優質稻等五大特色産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2023年,全縣桑園面積25.32萬畝,養蠶戶7萬戶,産值23.6億元;肉牛出欄3萬餘頭,肉羊出欄10萬餘只;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9元,增長7.2%。

  “去年我家養了2頭牛、10隻羊,獲得産業補貼5000元,年底賣了1頭牛和4隻羊收入2.4萬元,加上養蠶收入,總額超過3萬元。”遂意鄉弄江村脫貧戶何美秀説,農閒時,她還跟丈夫在附近做零工,一年務工收入也有三四萬元,生活很有盼頭。

  今年,忻城縣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忻城縣2023—2025年肉牛(肉羊)産業獎補方案等文件,同時實施2024年産業到戶以獎代補項目(含易安後扶),安排2024年中央和自治區財政銜接補助資金5870余萬元用於實施産業獎補項目,提高脫貧群眾生産經營性收入;安排500萬元用於鼓勵脫貧群眾發展庭院經濟,讓庭院“方寸地”變成産業“增收園”。

  突出示範創建 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近年來,忻城縣深入實施“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範創建工作,強化已命名示範帶、示範群和星級村帶動作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全縣131個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的有96個。

  入選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的古蓬鎮龍利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秦遠蓮,帶領群眾發展五黑雞養殖和竹筍種植産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0年的9.14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95.33萬元。

  紅渡鎮六納村標準化桑蠶生産示範基地輻射帶動周邊六蝶、渡江等5個行政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增收”。

  “我們要統籌兼顧,從大局出發,整合資源,多方聯動,一個村一個村地抓好,以點帶面,輻射全縣,滾動建設一批又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忻城縣縣長沈國章説。(藍春青)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