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明花山岩畫景區
新華網南寧6月10日電 悠悠左江發源於十萬大山,其主要支流明江蜿蜒於岩溶峰林之中。在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西北約25公里的明江東岸,崖壁如斧劈刀削,兩千年前生息繁衍於此的古駱越人將造型各異的赭紅色圖像繪製於上,這便是頗具神秘色彩的花山岩畫,民間稱之為“小紅人”。
2016年7月15日,在第40屆世界遺産大會上,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填補了中國岩畫類世遺項目的空白,實現了廣西世界文化遺産零突破。近年來,寧明縣打響花山岩畫靚麗名片,使這一文化瑰寶在保護傳承中煥活新生,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花山溫泉小鎮依山傍水
走進位於寧明縣城中鎮的花山溫泉小鎮,只見屋舍儼然,曲徑通幽,竹影婆娑。舉目四望,碧綠如黛的明江水源源不斷地滋養着這片土地,山重水復,峰迴路轉,宛如一幅恬靜的田園畫卷。
“花山岩畫申遺成功為寧明文旅繁榮發展創造了機遇和條件。”寧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臧勱介紹,寧明縣以駱越文化為內核,並就地取材挖掘溫泉資源優勢,毗鄰花山岩畫主景區建設花山溫泉小鎮,推出了極具壯族特色的岜萊民宿、駱越文化宮等系列文旅項目産品,着力在設施、客源、品牌、服務方面下功夫。
在花山溫泉小鎮,手工紅糖體驗館、花山朗姆酒館、仁和星油時代展示體驗中心等寧明當地特色産品體驗館依次排開,這裡也是寧明縣鄉村振興産業示範帶。“吸引來游客,更要留得住。”臧勱介紹,為此,寧明縣斥資打造忻龍溫泉村、木州民俗村、珠山文藝村、花山美食村、法浦冷泉村、攀龍康養村,串起“一鎮六大文旅特色村”,全面完善花山景區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功能,豐富文旅業態。

花山岩畫
寧明縣以文旅産業蓬勃發展、轉型升級為契機,建設香料廠、紅糖作坊等十大農産品加工廠,搭建非遺傳播&&暨就業工坊,培養非遺傳承新人。圍繞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主線,將花山壯拳、左江壯族民歌等非遺項目搬上駱越文化宮舞&,實現旅游效益與非遺傳承的互益互補。鼓勵和扶持當地村屯原居民圍繞“花山”品牌開發茶壺、燈籠、扇子等衍生文創産品,帶動群眾增收。

游客在觀賞岩畫
據寧明縣文化旅游和體育廣電局統計,依託花山岩畫景區優良生態優勢建成的寧明縣村集體經濟産品展銷中心,集中包裝13個鄉鎮100多種土特産品,2023年帶動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300萬元。旅游業發展也帶動了當地農産品銷售,2023年城中鎮耀達村手工紅糖銷售量24.5萬斤,銷量和利潤逐年上升趨勢明顯。花山溫泉小鎮2020年至2023年累計實現旅游收入約3400萬元,目前年游客量已突破100萬人次,花山“小紅人”惠民紅利不斷釋放。
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周秀珍介紹,為推動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崇左市先後頒佈實施《崇左市左江岩畫保護管理辦法》《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保護條例》,切實增強遺産保護法律依據。在2015年建立花山岩畫監測預警體系基礎上,寧明縣於2022年完成了花山岩畫導覽系統二期升級改造等項目,為岩畫的科學保護和管理提供了堅實技術保障。
“‘花山’壯語稱為‘岜萊’,即‘有畫之山’的意思。花山岩畫地點分佈廣、作畫難度大,十分罕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考古科研價值。”周秀珍説,在花山“小紅人”輻射帶動下,寧明縣加快以建設傳承基地等方式保護文化遺産的步伐,先後完成4個自治區級非遺傳承基地建設、4個自治區級非遺生産性示範戶建設,共申報成功非遺項目代表性名錄73個,全縣有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人、市級10人、縣級20人。
去年起,崇左市將每年的7月15日設立為“崇左花山日”,在當天舉辦多種形式的文旅活動。據統計,2023年,寧明縣接待游客總人數735.0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0.64億元。今年“五一”節假日期間,寧明縣累計接待游客21.47萬人次,同比增長25.9%;旅游收入1.32億元,同比增長25.4%。

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對花山岩畫進行保護監測

花山岩畫景區內村民在手工制糖
“當前,我們正充分發揮花山岩畫這張世界級‘金名片’效應,加快推進花山岩畫景區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文化遺産+’模式促進農、文、旅、商、貿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生態同步可持續發展。讓文化遺産為鄉村發展注入更多潛力,通過鄉村振興讓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更富活力。”寧明縣縣長孫金水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