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6月9日電(記者李歡、黃凱瑩)正值端午假期,廣西百色市博物館內,艾葉、菖蒲等草藥味沁人心脾。在一場麼乜香囊製作活動中,右江壯族麼乜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姚美娟正在給小朋友們講述麼乜的故事、科普麼乜的製作工藝。
6月8日,右江壯族麼乜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姚美娟在麼乜香囊製作活動中教學。新華社發
麼乜是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區壯族特有的民間吉祥飾物,由艾葉、菖蒲、蒼術等天然中草藥及棉花填充成內芯,外部配以吉祥圖案的棉布,縫製成人抱球狀香囊。
麼乜造形來源於壯族古老傳説龍與太陽的故事。相傳龍珠是太陽的火種,太陽靠龍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有天龍珠失落到右江支系澄碧河畔,壯族青年伯皇在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找回龍珠,使太陽重現光芒。後來每到端午時節,人們便會製成一個人張開四肢環抱龍珠造型的配飾物,象徵着勇士守護龍珠,並稱之為“麼乜”來供奉和紀念伯皇,也用於祈求世代平安吉祥。
麼乜連接過去與現在,這一習俗流傳至今。每到端午,百色城大街小巷,許多家庭都會縫製或購買麼也相互饋贈,寓示平安吉祥。
2012年,右江壯族麼乜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為麼乜文創産品。新華社記者 黃凱瑩 攝
白線穿過針眼,游走於布料之間,剪圓縫製、填充調整,麼乜的製作並不容易,單在縫製上就有十幾道精密的工序。
“裁布燙布、身軀與龍珠製作、組裝縫合、裝配配飾……每個步驟都是手工製作完成,慢工出細活,往往幾個小時才能做好一個麼乜,如果加上刺繡的功夫則要數月。”姚美娟説。
“看到麼乜很是親切,小時候母親會親手為我們製作麼乜,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就放在口袋裏或挂在胸前。母親前些年去世了,但做過的麼乜還留着。”今年端午假期從外地回家,駐足麼乜製作手工作坊裏許久的陳先生説。
近年來,麼乜已不僅是端午節時才會出現的飾品,人們在平時也會去購買麼乜佩戴或懸挂、贈送親友,以此寄託美好的祝願。
右江壯族麼乜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珍和女兒林堅也在傳承麼乜的隊伍中,至今已近10年。為了擴大麼乜的流傳範圍,更好傳承麼乜技藝和文化,母女倆開始創新加工麼乜産品。
一名廣西百色市右江區壯族婦女頭上佩戴“麼乜”耳環和髮簪。新華社發(韋萬忠 攝)
黃桂珍在傳統麼乜工藝基礎上融入本土織錦布料,添加刺繡元素,還在主要填充物中額外加入檀香等,使香味從幾個月延續至10年以上。
“‘麼乜’是壯語譯音,&&神與母親,製作麼乜的也基本都是女性,母親從一針一線開始教我,在我的眼裏,麼乜既是民族文化,也是媽媽的愛。”林堅説。
一片布料一道紋飾展現的文化古樸深厚,一針一線傳承着質樸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