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大羅毛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羅儒供在製作毛筆(2017年4月21日攝);
下圖:羅儒供在檢查毛筆成品質量(2017年1月4日攝)。
2005年以來,記者先後深入廣西28個縣區,用超過12萬張照片,陸續記錄了大批從縣級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傳承人,有的已年過八旬,有的正青春飛揚……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他們默默堅守,代代相承。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在廣西欽州市,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曾日榮在給一把茶壺刻字(2018年10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靈川縣定江鎮,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桂林圓竹剖絲團扇製作技藝)傳承人黃可人在製作團扇;
下圖:黃可人在扇面上作畫(2021年10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瑤族服飾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素芳在製作瑤族服飾;
下圖:李素芳(前排中)在和大家探討瑤族服飾製作技藝(2017年12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靖西壯族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肖琴在製作繡球;
下圖:黃肖琴(右)在傳授繡球製作技藝(2018年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冠洞村,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族琵琶歌)代表性傳承人楊龔在製作侗族琵琶;
下圖:楊龔(左一)和當地村民一起彈唱侗族琵琶歌(2022年6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南寧市仙葫大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賓陽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范麗華在欣賞一件壯錦作品;
下圖:范麗華在織壯錦(2018年5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覃敏(右)在家中和母親譚素娟探討花竹帽編織技藝(2018年7月26日攝);
下圖: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覃敏在查看花竹帽作品(2019年8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南昌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毛南族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譚建新展示自己雕刻的毛南族儺面;
下圖:譚建新製作毛南族儺面(2022年5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南寧市仙葫大道,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賓陽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在織壯錦;
下圖:譚湘光在欣賞一件壯錦作品(2018年4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在廣西國際壯醫醫院,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壯醫藥物竹罐療法)代表性傳承人李鳳珍在用壯醫藥物竹罐療法為病人治病(2018年9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馬山縣白山鎮大同村,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壯族會鼓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韋建廷在製作牛皮鼓;
下圖:在廣西馬山縣壯族會鼓傳承基地,韋建廷(右二)教幾名小朋友打鼓(2017年2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在廣西上林縣巷賢鎮,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上林四六聯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韋有創(上圖左、下圖左二)在和當地村民唱民歌(2020年3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三江侗族銀飾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共能在打制銀飾;
下圖:吳共能(右)在工作室看兒子吳維兵打制銀飾(2022年6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靈山縣煙墩鎮鄧塘村煙墩大鼓傳承基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煙墩大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平修在維護鼓皮;
下圖:黃平修在表演後擺放大鼓(2018年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安善村下安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壯族三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溫桂元在家裏整理民歌資料;
下圖:溫桂元(左二)在和家人、鄰居在院子裏唱歌(2010年11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蒼梧縣六堡鎮山坪村,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黑茶製作技藝(六堡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祝雪蘭在採茶;
下圖:祝雪蘭在製作六堡茶(2022年9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陸村,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賓陽油紙傘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陸雲崗在製作油紙傘;
下圖:陸雲崗(右)在介紹油紙傘製作技藝(2023年6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仫佬族剪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羅華清在進行剪紙創作;
下圖:羅華清在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2018年8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賓陽縣鄒圩鎮下窯村,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賓陽鄒圩陶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顏長希在製作陶瓷産品;
下圖:顏長希在查看已經燒制好的陶瓷産品(2017年1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黃洛瑤寨,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潘繼鳳在展示紅瑤服飾;
下圖:潘繼鳳在紡織布料準備製作服飾(2014年7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武鳴壯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陸蘭春在縫製服飾;
下圖:陸蘭春在欣賞壯族服飾作品(2017年12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六巷村下古陳屯,國家級文化遺産項目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代表性傳承人盤振松在查看一面黃泥鼓的保護情況(2018年8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慶遠鎮東屏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劉三姐歌謠)代表性傳承人謝慶良在用樹葉吹奏山歌;
下圖:謝慶良(中)在自家院子裏教村裏小朋友唱山歌(2018年8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全州縣全州鎮,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全州紅油米粉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勇在給米粉加紅油;
下圖:劉勇在給米粉加湯水(2024年1月25日)。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韋清花(右一)在給幾個小朋友展示刺繡技藝;
下圖:韋清花(左二)在向婆婆覃奶時清請教刺繡技藝(2017年2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六巷村下古陳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金秀瑤族黃泥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盤志明在製作黃泥鼓(2018年8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譚素娟在家中編織花竹帽;
下圖:譚素娟(右)在家中和女兒覃敏欣賞花竹帽作品(2018年7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靖西壯族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金玉在製作繡球;
下圖:趙金玉(右)在向婆婆黃肖琴請教繡球製作技藝(2018年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靈川縣定江鎮,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桂林圓竹剖絲團扇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碩夫在製作團扇;
下圖:黃碩夫在題寫扇面(2021年10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洛陽鎮江口村大河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毛南族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文展在製作毛南族儺面(2018年7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安善小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壯族三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溫建業和父親溫桂元教學生唱歌(2010年11月11日攝);
下圖:在廣西南寧市三街兩巷,溫建業(右三)和歌手們一起唱歌歡慶“三月三”傳統佳節(2024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賓陽游彩架)代表性傳承人陸雄祥在裝飾一台彩架;
下圖:陸雄祥(推車者)推着一台彩架在民俗展演活動中巡游(2016年2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三聯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賓陽炮龍節)代表性傳承人鄒玉特在扎制炮龍(2006年4月5日攝);
下圖:在廣西賓陽縣職業技術學校,鄒玉特(前排左三)在教學生扎制炮龍(2017年1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