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 | 在南寧,這個“紅色打卡地”很“青春”
百年征程,使命在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青春就該熱辣滾燙。
今天,時值五四青年節,讓我們走進南寧共青團紀念館,來一場穿越時空的青春對話,重溫邕城紅色記憶。
南寧共青團紀念館位於南寧市興寧區北寧街47號,建築坐西向東,三進兩廊。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始建於清朝,是右江總兵馬盛治的祠堂,後來,由廣西提督陸榮廷改建為馬武烈祠的祠堂,1926年11月共青團書記嚴敏於此建立南寧共青團地委,此後,成為南寧青年革命根據地。
南寧共青團紀念館分為“戰鬥的青春、建設的青春、改革的青春”三個部分,主要以南寧共青團和青年運動發展史為主線,以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歷史時期南寧共青團發展和青年運動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主要內容,通過歷史圖片、文字資料、革命文物、場景再現等形式,全面展現了南寧共青團和青年活動的光輝歷程。
南寧青年志願者唐遠霞説:“我們進行講解的過程,也是我們自身受教育的過程。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擔起肩上的責任,為傳承紅色精神貢獻青春力量。”一件“紅馬甲”,一片“志願紅”,許多紀念館裏都活躍着像唐遠霞一樣的青年志願講解員,他們用志願服務詮釋紅色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紀念館內,紅領巾講解員、南寧雲小主播楊俊逸字正腔圓地向游客講述南寧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走過的光輝歷程。他説:“紅色研學、情景教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南寧的青少年從校內走向校外、從課堂講授到現場體驗。”
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青春的腳步永不停歇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脈相承的,是一代代青年對國家的愛始終熾熱,是推動時代前行的青春腳步始終堅定而執着。我們是新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這個新時代的建設者、受益者,我們當以青春之名,立青春之志,燃青春之火,點青春之光,共赴時代之約。
“五一假期”,南寧掀起紅色旅游熱潮,紅色文化景區景點成為游客致敬革命英雄、傳承紅色血脈的打卡地。
游客群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90後”“00後”成為紅色旅游的新生力量。南寧市以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為依託,開展紅色旅游研學,推出一批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毛主席接見廣西各族人民紀念館
毛主席接見廣西各族人民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位於南寧市人民公園內,建於1978年12月,是為紀念毛 澤東主席1958年在人民公園望仙坡接見廣西各族人民代表而建造,佔地面積800平方米。2014年市級有關部門對紀念館進行重新修繕,增加了以“毛主席在南寧”為主題的室內展覽。
南寧革命烈士紀念碑
風光秀麗的廣西南寧人民公園,林木蔥綠,鳥語花香。莊嚴肅穆的南寧革命烈士紀念碑,就坐落在公園內的望仙坡上。
始建於1956年的南寧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紀念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南寧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的歷史豐碑。1995年12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李明瑞、韋拔群等革命烈士紀念館
李明瑞、韋拔群等革命烈士紀念館坐落在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的南寧市南湖公園南岸。1999年1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4年經中央批准建造的李明瑞、韋拔群等革命烈士紀念館是一幢具有壯族民居風格的建築。展出了李明瑞、韋拔群烈士的生平事跡,陳列了234件文物、圖片和史料,真實生動地再現了70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的優秀將領,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李明瑞和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卓越的農民 運動領導人韋拔群英勇戰鬥的光輝革命歷程。
南寧博物館
南寧博物館位於五象新區龍堤路15號,總建築面積308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2000平方米。是以教育、展示、收藏、研究南寧歷史文化遺産為主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博物館建築設計造型優美,獨具地方特色,外形猶若一串輕盈的樹葉,高貴華麗的鳳凰翅膀,銅鼓紋飾上那飛翔的羽人,揚帆遠航的船隊,外立面採用了鏤空鋁板等現代材料,並賦予壯錦等民族圖案裝飾,寓意奮發、向上、包容和團結的現代南寧。博物館共設有五個常設展,展示了南寧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 。
南寧鄧穎超紀念館
鄧穎超紀念館(新館)位於“三街兩巷”南寧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區,也是“三街兩巷”的一個重要文化項目。展覽由邕城記憶、革命征程、婦女先驅、伉儷情深、公僕本色、&&廣西六個單元組成,通過實物、圖片、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多種陳展手段全面展示了“南寧的女兒”鄧穎超同志波瀾壯闊的一生。
雷經天故居
在南寧市津頭鄉河堤路,有一座青磚青瓦的古舊建築,掩映於菜畦、綠樹與民樓之間。這是一座建於清代的建築,大門上方的牌匾赫然寫着幾個大字——雷經天故居。
雷經天原名叫雷榮璞。15歲時,雷經天已經成為南寧學生會的領袖,擔任南寧學聯會會長,帶領南寧市的學生參加抵制日貨的示 威集會。從那以後,他的一生與中國革命事業緊密&&在一起。在廣西壯鄉的左右江,雷經天與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領導發動百色起義,成為右江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
林景雲故居
林景雲(1902~1930),漢族,祖籍廣東梅州,生於廣西邕寧縣良慶鄉(今南寧市良慶區)缸瓦窯村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是南寧最早的一批共 産黨員之一。1930年2月1日,參加鄧小平、李明瑞領導的龍州起義。在隨後的憑祥阻擊戰中,終因受傷被捕,於1930年3月22日被敵人押至龍州縣鴨水灘殘酷殺害,英勇就義,年僅28歲。
林景雲故居座落於日新月異的五象新區核心區,與青秀山隔江相望。故居始建於清末,青磚青瓦清水墻,由前、後進和天井構成,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屋檐兩側有精美的雀替雕花,文物整體修舊如舊,保留了原來的建築風貌,無不詮釋着古樸典雅之美。
洋關碼頭(&&秀美邕江)
洋關碼頭遺址位於南寧市河堤路。1921年10月24日,孫中山到達南寧,在洋關碼頭登岸,他在南寧期間,提出了改造和建設廣西的新方略;1929年10月,鄧小平策動“南寧兵變”,率領起義隊伍從洋關碼頭上船,先後發動百色起義、龍州起義;1958年1月11日,毛澤 東從洋關碼頭舊址處乘小船到江心,冬泳邕江。洋關碼頭見證了孫中山、鄧小平、毛澤 東幾位領導人在南寧的歷史足跡,在傳承南寧歷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五一”假期,在南寧赴一場“紅色”之旅,用眼睛感受歷史,用腳步丈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