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柳公舊治”綻新顏——柳州市東門歷史文化街區走筆
柳州東門城樓下的漢服秀。(柳州市住建局供圖)
4月24日下午,龍城柳州碧空如洗,站在市區東門城樓上,柳江景色一覽無余。城樓廣場上一棵高逾15米、有着140年以上樹齡的白蘭樹,貼心地為歇息的游人遮蔽烈日。
東門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柳州市城中半島,核心區主要包括曙光東路、立新路及兩側建築。其南鄰柳江、北倚柳侯公園,有東門城樓、柳州電報局舊址、大成國李文茂王府遺址、廖磊公館、聯華印刷廠(中共地下黨活動據點)、正南門古城墻遺址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
“1637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來到柳州。他坐渡船過江,從東門城樓附近上岸進城,驚奇地看到‘東郭之聚居,反密於城中’,即今天東&路一帶,商號林立,貿易繁盛。”考古研究者、媒體人王劍與記者走在曙光東路上,只見兩側建築多為民國初年建造的傳統騎樓民居,具有典型的嶺南風情。“徐霞客游歷柳州,也是出於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州刺史柳宗元的景仰,對‘柳公舊治’産生了強烈好奇心。”王劍説。
曙光東路連接着立新路,這裡是柳州名小吃的集中地,吸引了許多來自各地的食客。1916年,柳州商人陳敬堂集資5萬銀元,在斜陽路北段創辦了柳州電燈公司,解決了斜陽路、培新路(現名立新路)和曙光路一帶的城廂官府及主要街道、商家的照明用電,讓柳州的夜晚熱鬧了起來。
曙光東路上的“古城印記——正南門城墻遺址陳列館”,也是網紅旅游打卡地,不少游人拿着手機在館外拍照打卡。據悉,1999年,一房地産開發公司對曙光路附近的民房拆遷時,發現了一段古城墻遺址。經鑒定,這段76米的古城墻是明清柳州府城墻的一部分,與東門城樓城墻相連。
“2016年開始,文物部門對正南門城墻遺址進行了兩年的搶救性發掘,發現陶瓷器殘片1.643萬餘片、陶瓷器標本115件。這些數以萬計的歷史碎片,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桂中商埠的盛景。”柳州市博物館館長程州介紹,遺址中還出土了兩塊唐代中晚期的孔雀藍釉陶片(又稱波斯陶),有力地證明當時柳州作為一個水陸交通樞紐,是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貨物流散到內陸的重要支點。
東門城樓附近的羅池路東一巷僅200余米長,紅色歷史文化遺跡密集程度令人稱奇,如柳州日報社特支舊址、中共柳州縣委舊址(重建保護)、中共桂柳區工委舊址(重建保護)等。往西北走300米便是廖磊公館、聯華印刷廠遺址,不少黨員聚集在此憶黨史、重溫入黨誓詞。
近年來,柳州市集中力量有序規劃建設東門歷史文化街區,立足本級配套資金,利用中央和自治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補助資金、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累計投入資金1.0499億元進行改造建設。
據柳州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負責人石志高介紹,東門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整治項目從2015年開始到2020年結束,重現並復原了多個歷史時空的柳州風貌,集中展示柳宗元文化、傳統商埠文化、航運文化、會館文化、市井文化、美食文化、紅色革命歷史文化。目前,柳州市極力保護東門歷史文化街區這一活化石,讓這有着1000多年歷史的“柳公舊治”在新時代下煥發新的活力。(唐紹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