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打通“氣的梗阻”,才能解疙瘩-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04/25 12:06:58
來源:《半月談》2024年第7期

半月談 | 打通“氣的梗阻”,才能解疙瘩

字體:

  半月談記者 熊家林 覃星星 李 錚

  駐村工作的一大任務,是排解村裏的各種老積怨、新矛盾。駐村幹部如何才能有效化解村裏的矛盾糾紛?

  平時釋法,遇事找法

  遼寧省公安廳幹部李金璘曾被派任丹東市東港市新興街道土房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第一個月,她就遇見兩戶村民因建房挖溝發生口角。“一方認為只要是在自家范圍做什麼都不受他人干涉,另一方則覺得氣憤和窩火,矛盾就來了。”

  在調解矛盾過程中,李金璘把民法典找出來,一字一句勸解:“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居房屋保持一定距離,不能影響鄰人房基,不能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居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

  “村民都有尊法守法的意識,只是不知道這些小事也有法律規定,讓他們了解之後,再從兼顧各方利益、互諒互讓、鄰里團結的角度做工作,就會容易很多。”李金璘説。

  為了讓法治種子在村裏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廣西桂林市靈川縣潭下鎮大廟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鋒則從“娃娃”抓起。去年兒童節,劉鋒邀請桂林市中級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審判庭法官到村小學為學生和家長上了一堂普法宣傳課,將法治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

劉鋒(右一)與群眾確認防返貧係統中的收入情況

  打通“氣的梗阻”

  “以退為進”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栗溪村駐村第一書記羅文斌在調解村民糾紛時常説的一句話。他説,農村很多矛盾糾紛看似一團亂麻,甚至涉及幾十年的恩怨糾葛,其實多是因在氣頭上鬧得越來越大。他提出,駐村工作隊要在詳細、真實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先解決矛盾雙方的心理問題、摸清根源,再拉開兩邊分開做工作,這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羅文斌聊起去年調解的一個糾紛案例,兩戶相鄰的村民同時建房,卻因兩棟房子的間距鬧起矛盾。面對“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局面,羅文斌不輕易下結論。他召集駐村隊員和村幹部,分兩組做兩戶村民的工作。大夥詳細了解情況後發現,其實兩家矛盾並不大,但都在氣頭上,覺得“這時退一步失了面子”。

  “看似是地的問題,其實是氣的梗阻。”駐村幹部把解決心理梗阻作為此次調解的重點,詳細説明“爭”不來臉面,“退”才顯風度。兩家戶主在駐村隊員安撫下,最終雙方各自退讓20釐米。

  建章立制,善用自治

  “只有制度才是管根本、管長遠的。”劉鋒説,在駐村工作中他和其他工作隊員完善村規民約,從而在解決矛盾糾紛時有規矩可循。有了完善的村規民約,村民之間面臨宅基地矛盾、山林糾紛等農村常見糾紛也能和氣解決。

  “駐村後,我發現一些群眾遭遇矛盾糾紛時會傾向于接受村裏有威望老人或經濟能人的調解,其他人去調解的話效果就不一定好。”廣西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漢林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成介紹,為更好解決農村常見糾紛,自己著手成立村調解委員會,邀請村裏的經濟能人、鎮包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員等“説話管用”的人員擔任調解員,在村民發生矛盾糾紛時及時出現,遵循社會效益優先、尋求平衡、共謀發展的思路解決問題,實際運作效果較好。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渼陂村“90後”駐村第一書記黃思維認為,村民自治是強化基層治理的根本之策,建立適合本地村情的機制和留在村莊的隊伍才能長效化解矛盾糾紛。

  文陂鎮當地有個“渼姐説事團”,這是一個由30余名熱心公益的巾幗組成的志願服務隊,也是當地矛盾調解的主力軍之一。“渼姐”和村民沾親帶故,能更好地用群眾的語言、方式解決問題。向“渼姐”傾訴,就像和親戚朋友吐槽,矛盾糾紛就在聊家常中聊開了。

【糾錯】 【責任編輯: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