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起泉江 唱出村民善治下的“醉美田園”-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資訊推廣 > 正文
2024 04/02 17:45:10
來源:玉林日報

歌聲起泉江 唱出村民善治下的“醉美田園”

字體:

原標題:歌聲起泉江

  唱出村民善治下的“醉美田園”

層巒疊嶂的山峰,金燦燦的油菜花海,共同繪就了遊人如織的“醉美田園”。

  清晨6時,資深攝友“竹林等雨”一行3人從玉林城區驅車40多公里,前往興業縣葵陽鎮的網紅打卡地泉江村拍攝油菜花,為的是捕捉到“醉美田園”清晨涌動的雲海。在他的鏡頭下,興業縣百八大垌一帶雲海翻涌,山影朦朧。這裏便是被遊客們譽為“能聞到春天氣息”的村莊。

  “回想起泉江村的變化,最先是歌聲帶來的。”耀眼的陽光打在村黨總支部書記彭廣綿身上,為他曾經作為軍人的幹練氣質再增添了幾分剛毅和果敢。彭廣綿2001年退伍後回到家鄉發展産業,2011年當選興業縣葵陽鎮泉江村黨總支部書記,連任至今。在村裏大家都尊敬地叫他“兵支書”。

  應歌聲而蛻變的村莊

  有2000多人居住的泉江村,是自治區級革命老區村,也是脫貧村。村莊的本名並不叫“泉江”,正是因為村中淙淙涌動的泉眼和蜿蜒而過的大陂江交織而響的美妙“歌聲”,哺育了村裏的世代居民,涵養了淳樸的鄉村民風,村子才在近200多年前改為此名。

  70多年前,泉江村也曾經唱起了紅色之歌——1945年,以泉江村人民為主體、彭懋桂同志為隊長的鐵城支隊,熱血奮戰在桂東南革命武裝起義當中。村民們奮勇殺敵,有7人在戰鬥中犧牲。繼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之後,泉江村革命志士又先後參加了1949年興業縣城解放戰役和抗美援朝。先烈遺風,滋其榮茂。1949年後,泉江村共有100多名熱血青年應徵入伍,保家衛國。

  “過去,這些田地從每年10月晚稻收獲後,到次年三四月早稻播種前,都是撂荒的。”彭廣綿指著村裏的油菜花田説,2021年泉江村開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把冬種綠肥作為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利用冬季閒田種植油菜。等花期一過,整片油菜花田都可以翻壓當“綠肥”。可這500百畝的連片種植的油菜花田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2022年的春天引來了音樂愛好者拖著小音響來田園放歌,悠揚的歌聲又引來了無數愛美的遊客前來拍照。廣西區內的網紅大V、草根歌手也紛紛慕名而來,在花田裏唱唱跳跳做直播,短短的一個月內,他們給美麗的泉江村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流量。“沒想到!油菜花肥了稻田,美了鄉村,還能帶動經濟!”泉江村決定抓住這“花田喜事”帶來的機會,往鄉村旅遊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向努力幹上一番。

  團結之歌:村裏事讓村民唱“主角”

  説幹就幹。如何把“村民想要的”和“村裏想做的”結合起來?農民的事就讓農民自己辦。

  泉江村採取“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理事會”機制,召集老黨員、鄉賢、村民返回家鄉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並乘勢成立了“醉美田園”建設理事會,進一步激活村民自治意識和村莊主人翁自覺,組織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村裏開展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共商共議美麗家園建設計劃,一起畫出了鄉村建設的“最大同心圓”。

  “理事會共吸納了56人,年紀最大的70多歲,是泉江小學老校長彭廣長。在他的帶動下,大家有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彭廣綿説,理事會成員對泉江村地理風貌、資源稟賦及紅色文化最清楚,提議的“傳承紅色基因”“文化塑村”等工作方案都提到了村民的心坎上。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理事會的帶動下,村民學有榜樣、幹有目標,從原來“要我參與”或“不願參與”,變成“我要參與”和“積極參與”,人人都是鄉村規劃師和建設工程師,人人都是鄉村保潔員和維修工。他們自發捐資40多萬元,義務上山砍竹、搬運泥沙、壘磚砌墻、種植花苗、石材雕刻、搭建風車長廊、觀景小屋,憑著“一錘接著一錘敲”的韌勁和毅力,村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微公園、鄉村舞臺、羊頂坳截擊戰紀念館和炮臺等場館建起來了,太陽能路燈、涼亭護欄和健身設施安裝起來了,田園瀝青路、登山步道、農家樂、停車場等基礎項目也完善了。在葵陽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泉江村爭取到興業縣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補短板項目190多萬元,用于“醉美田園”鄉村大舞臺建設、整體風貌提升等,進一步激活了村民自主建設美麗家園的內生動力。

  豐收之歌:百畝沃田引蝶來

  晨光微熹,前來泉江村田園裏採風的詩人和歡歌熱舞的“網紅”絡繹不絕,農民們也放下鋤頭,引吭高歌;華燈初上,泉江村鄉村文藝大舞臺上戲連臺,連旁邊的星空夜市也已經忙碌起來,為鄉村的夜晚增添了煙火氣息,成為了裝點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的“一枝新花”。

  山頭飄著歌,泉江淌著韻。村裏的年輕人紛紛拿起手機記錄著鄰里共同建設美麗鄉村的火熱場面,拍攝著村裏的自然風光、鄉土風情,把保持原有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雲上泉江”的美通過抖音、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傳播已聲名遠播,引來了無數網友的點讚,也帶回了無數離鄉遊子的絲絲鄉愁。

  在金秋送爽的時節,泉江村辦起了豐收文化節和民族音樂會。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看著稻田裏涌起一層又一層金色的波浪,村民們切身感受到了那份付出勞動和收獲豐收的喜悅,那是匯聚起對山水田園、農耕之美的情感寄托和深刻認同。

  “我們村成功舉辦過60多場次的文藝演出,以歌會友,吸引了外地和周邊地區的幾千上萬人進村遊玩。在農産品展銷區,村民們拿出自家的生姜、蜂蜜、中藥材、葡萄酒等農産品擺放在指定位置,引得遊客前來品嘗和問價。這兩年舉辦的各類文娛活動,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萬元左右。尤其是豐收文化節,遊客人流量超過3萬多人次,當天營業額達10萬元以上。”彭廣綿説,“客流多時,村民就穿上紅馬甲當起志願者在村裏維持秩序,熱心為遊客提供指引、咨詢和幫助。”

  奮鬥之歌:溶洞釀酒富鄉鄰

  彭世永是泉江村青年協會會長,于2014年回到家鄉經營家庭釀酒産業。從過去的葡萄種植基地到現在的紅酒生産莊園,他的“萄園山莊”遠近聞名——他的葡萄酒就貯藏在泉江村牛峰山的一個天然大溶洞裏。

  “2006年,廣西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引進的‘桂葡一號’在泉江村百八大垌試驗成功,後來在我父親的推動下,2008年3月在牛峰山前種植山野釀酒葡萄,利用天然洞穴濕度和溫度相對恒定的優勢來藏酒,以提升酒體和口感。”彭世永説,隨著葡萄産量的增加,他更是牽挂著家鄉的事業,便回鄉幫著父親打理葡萄園,並從父親那裏學習了葡萄種植和釀酒的技藝。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他提升了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掌握了不加酵母的純天然發酵釀造葡萄酒辦法。由于管理技術到位,多年前在城市打拼學到的經商之道也恰好用到了刀刃上,他種出的葡萄品質好,産品熱銷區內外,甚至供不應求。致富不忘反哺與報答,彭世永還聘請村裏人幫他打理葡萄園的採摘、挑果、裝筐和送貨等事宜,為他們家庭帶來相當不錯的經濟效益。

  傳承之歌:助力鄉村教育二十載

  從自治到善治,小鄉村凝聚起基層治理大能量。他們聚集新鄉賢力量,用嘉言懿行垂范鄉裏,讓泉江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耕乃本,讀致遠。泉江村尤為關心村裏的教育事業,注重對泉江村革命後代進行紅色歷史文化熏陶,把新的教育理念與鄉村教育實踐相融合。泉江村教育基金會自2003年底成立至今,通過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奉獻愛心,共募集教育基金80多萬元,致力于發展鄉村教育事業,獎勵優秀學子。近10年來,村裏共有100多人考上了大學,泉江村也先後被評為自治區級生態村、衛生村和玉林市第二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

  一年之計在于春。歌聲裏的村莊,歌聲為生活注入力量。而今的泉江,田疇染新綠,春耕正當時。每天都有人用勤勞的雙手把這裏的美景變得更靚,把幸福調到滿格。(記者 晏悅)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