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礦區變身竹林綠海-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4 03/13 18:45:08
來源:貴港日報

廢棄礦區變身竹林綠海

字體:

原標題:廢棄礦區變身竹林綠海

金垌村麻竹基地航拍圖。(記者熊耀章攝)

工人在廠房裏切竹筍。(記者姜佳坤攝)

  三月,天氣回暖,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桂平市木圭鎮金垌村,今年55歲的李學華望著3000畝搖曳生姿、綠意盎然的竹林,露出了笑容。誰也想不到,這裡原本是溝壑縱橫、地表裸露的廢棄礦區。

  水土流失、礦坑遍佈、支離破碎,廢棄的礦區成為金垌村的一道“傷疤”,也是當地多年來生態建設的最大難題。

  三年前,李學華主動承包了這片廢棄礦區,開始生態治理。他不惜將多年自主創業盈利所得陸續投入進來,先後種下竹苗近7.6萬株,昔日的廢棄礦區變成了竹林綠海。

  這幾年,為了這片竹林,李學華耗盡積蓄、傾盡心力。他説:“雖然掙的錢不多,但是能夠帶領村民一起致富,我感到很自豪。”

  “為了這片竹林,我從富翁變‘負翁’!”

  木圭鎮位於桂平市東北角,與平南縣接壤。該鎮過去是廣西有名的錳礦産地。經過多年開採,留下了一片片廢棄礦區,荒山、荒坡、荒地、荒塘隨處可見。

  “最深的礦井有幾十米深,對本地情況不熟悉的人,不敢輕易進入礦區。”金垌村黨總支部書記徐月長告訴記者,20年前,為了發展經濟,當地相繼開辦多個採礦場。採礦場停辦後,由於整個礦區表面剩下的都是黏重、貧瘠的高嶺土和石塊,沒有養分可供植物生長,沒有人願意在廢棄的礦區耕種。礦區成為生態脆弱區,也成為當地人的心頭之痛。

  李學華是木圭鎮四德村人,看到家鄉的土地遭破壞,同樣十分心痛。他是當地有名的商人,高中畢業後外出打拼,先後經營林木種樹、木板加工、民營醫院等,積累了豐厚的資産。“以前每次回老家,看到這幾千畝荒地一道道溝壑,地形支離破碎,深感痛惜。”李學華説,在下定決心承包廢棄礦區前,他一直在琢磨種啥樹種,才能實現山體增綠、農民增收、公司增效。

  2021年初,李學華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麻竹耐熱、耐寒、耐旱、耐風,而且種植管理較為簡單,有着周期短、見效快、收益高等特點。麻竹筍清脆香甜,富含各種維生素,深受消費者青睞;竹子粗大、壁厚、莖直,竹質較松軟,可做上等的造紙原料;還可利用竹葉提取黃酮、葉蛋白以及抗衰老物質,製作竹汁飲料、竹葉酒等,産品市場前景廣闊。經過一段時間考察,李學華決定回家鄉種植麻竹。

  2021年2月,在木圭鎮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及金垌村村“兩委”的支持下,李學華牽頭成立桂平市竹海種養專業合作社,租賃該鎮金垌、龍安等村廢棄礦區土地3000畝,購進鉤機等設備,建設麻竹基地。“鎮黨委、政府信任我,村民支持我,能為鄉村振興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我有信心把這片荒地變成一片綠洲。”李學華信心滿滿地説。

  為改善礦區的土壤,李學華請來數十名鉤機師傅,把較深的礦坑一個個填平,緊接着投入數百萬元購買有機肥和農家肥。施了肥的土壤得到改善,李學華又到廣東省購買麻竹良種苗。2021年,李學華帶領村民種下1600畝麻竹,2022年,增種1100多畝,去年,又擴種300多畝。短短的三年時間,原本10餘年來廢棄的礦區重新煥發生機。

  礦區變綠了,李學華的腰包卻空了。填礦坑、買肥料、種竹苗、建廠房……李學華花費了大量資金。截至目前,該基地已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我除了向銀行貸款,還&&親朋好友四處籌措資金,我現在負債纍纍。”李學華笑着説,為了這片竹林,他從富翁變成了“負翁”。

  眼看著丈夫把多年的積蓄全部投入到廢棄的礦區,李學華的妻子黃桂紅卻堅定地説:“無論他做什麼,我都支持他。”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竹苗種下去還只是礦區復綠的第一步,如何保證竹苗存活並使之快速長大、長筍才是最終目標。三年來,李學華時常和村民吃住在基地。除草、施肥、澆水……李學華和工人精心呵護着這片竹林。

  功夫不負有心人,基地種下的竹苗成活率達95%以上。麻竹基地於2022年5月迎來第一次竹筍采收,鮮筍市場批發價每公斤賣到3—3.6元,經濟效益可觀。

  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李學華的麻竹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為當地及周邊村脫貧戶、村民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這裡離家近,幾分鐘就到了,現在家裏也沒有農活幹,有空就過來做工,一個月增加2000多元收入,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在麻竹基地幹活的金垌村脫貧戶梁玉梅高興地説。

  為了麻竹基地的可持續發展,李學華不斷優化管理方式。他把整個基地劃分成多個板塊,分給金垌村及周邊村的農戶管理。少的認管幾畝地,多則認管上百畝。離家遠的農戶,李學華還給他們提供住宿。“目前,基地吸納了200多戶農戶參與管理。”李學華告訴記者,肥料、採筍的工具及運輸的車輛等,由他負責購買並分發給農戶。認管的農戶只需管理好自己負責的片區,管得越好,竹筍産量越高,得到的工錢也就越多。

  這種管理模式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工人前來工作。來自百色市德保縣的譚衛民和妻子,以及兩名同鄉認管100多畝麻竹。他們四人主要負責認管片區的除草、施肥、澆水、採筍、砍竹子等工作。“竹子太密的話,不僅會消耗大量的肥料,還會影響竹筍的生長。”3月5日,譚衛民一邊利索地砍掉多餘的竹子,一邊對記者説道,去年,他們管理的片區長出很多竹筍。在5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採筍季,他和妻子一共掙了8萬多元。

  這兩年,李學華加大投資力度,相繼建成竹製品倉儲、保鮮、加工等車間。“我們除了賣鮮筍,也加工酸筍和幹筍,銷路不用愁。”李學華説,種下麻竹的第二年,畝産竹筍350多公斤,第三年畝産可以達到500公斤至1000公斤,第四年盛産期畝産可以達到1000公斤至2000公斤。去年,麻竹基地産出1000多噸鮮筍,鮮筍腌製成的酸筍銷往柳州市的螺螄粉企業以及各大實體店,年産值超500萬元。

  “今年,基地將迎來第一個盛産年,基本可以實現礦區復綠、農民增收、公司增效這三大效益。”李學華高興地説,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他對基地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後半輩子就幹這件事,必須幹好!”

  “這幾年,我基本天天往基地跑。”李學華坦言,基地需要操心的事很多,顧得了基地,就顧不了家庭,家裏的事主要靠妻子打理。

  為了管理好麻竹基地,李學華多次走訪區內外麻竹示範基地,借鑒先進麻竹生産管理經驗,邀請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林科院等院校的專家到現場進行科學規劃和技術指導。經過不斷探索、實踐、總結,李學華制定出科學高效的麻竹種植管理辦法,在竹林中修築鋪道,把竹林像梯田一樣歸整起來,方便施肥、收穫、運輸。他還因地制宜,建立滴灌網絡體系,對麻竹施肥灌溉“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竹筍的産量和質量。

  看到丈夫為了麻竹基地如此辛勞,黃桂紅心疼不已:“勸也沒用,他就是這樣,打拼了半輩子,閒不住,現在一心就想守着這片竹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李學華説,麻竹種植是一項優質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産業,既綠化鄉村又讓當地村民增加收入。2021年,基地獲評桂平市村級竹筍種植示範基地;2022年,基地被認定為桂平市鄉鎮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

  “後半輩子就幹這件事,必須幹好!”李學華豪情滿懷地説,竹林的“藍圖”都在他的腦子裏裝着,未來將進一步延長麻竹的産業鏈。

  如今,歇下來時,李學華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登上高處,遠眺自己傾盡心血的“戰果”。微風習習,山坡上的綠,像起伏的浪,一層一層,搖曳生姿。(記者 姜佳坤)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