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中小學開設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後服務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03/12 13:10:15
來源:南寧晚報

南寧市中小學開設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後服務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

字體:

  【原標題】南寧市中小學開設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後服務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

  吹蘆笙彈天琴玩剪紙 傳承非遺文化厚植愛國情懷

▲南寧市西鄉塘小學指導老師給同學們講解竹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南寧市大學東路小學學生正在學習制茶

▶南寧市虹橋小學開設非遺麼乜特色課程

南寧市逸夫小學賢賓校區指導老師正在介紹圖騰柱 劉明艷 攝

南寧市逸夫小學賢賓校區學生們正在用金色丙烯顏料給作品着色 劉明艷 攝

在南寧市第十七中學陶藝課中,老師指導學生如何揉捏作品 李洋 攝

南寧市逸夫小學老師傳授剪紙技藝 劉明艷 攝

在南寧市秀廂小學“皮鼓舞”非遺特色課中,老師指導練習

南寧市柳沙學校天琴社團老師指導學生練琴 黃穎 攝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學校供圖)

  吹蘆笙、彈天琴、玩剪紙、做陶藝、制茶品茶……南寧市中小學開學兩周以來,深入落實國家“雙減”政策,開設以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為主題的校內課後服務,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厚植愛國情懷。

  學習民族獨特樂器 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3月7日下午,南寧市柳沙學校傳出優美的蘆笙吹奏聲和天琴彈唱聲,原來是該校蘆笙社團和天琴社團的孩子們在上非遺技藝課。聽,天琴社團的孩子們用壯語彈唱《月光情緣》,曲子優美動聽。該校五(2)班傅壟兮同學學習天琴已1年多,她開心地説:“我很喜歡天琴,它是壯族的獨特樂器,不僅美觀,聲音也很好聽,希望把天琴文化傳承下去。”五(5)班何勝曄同學覺得,蘆笙很有趣,音樂很美妙。“蘆笙是苗族人民在重大活動中吹奏的樂器,屬非物質文化遺産,我也想把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併發揚光大。”何勝曄説。據悉,正在給天琴社團授課的老師叫韋海洋,他是廣西壯族原創音樂人,壯族原生態音樂傳承推廣人,廣西藝術學院特聘天琴教師,天琴演奏家,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藝術團副團長。韋海洋介紹,《月光情緣》是通過崇左的一首山歌改編創作的歌曲。

  南寧市柳沙學校德育副校長黃小萍介紹,學校開設了天琴社團和蘆笙社團2個非遺社團,每個社團約30人,曾代表學校參加區級和市級展演演出,得到社會各界的盛讚。學生開展的是非遺傳統技藝學習,在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下,學生的外在行為習慣、言行舉止等得到質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這些非遺社團活動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對於增強民族團結,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下一步,學校以獲批自治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育示範學校立項建設單位為契機,將繼續特聘廣西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在小學二、三年級開展蘆笙、天琴課程,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

  南寧市虹橋小學作為自治區第五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學校,也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線,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自治區非遺項目“麼乜”是一種香囊配飾物。學校以社團活動方式開設非遺麼乜特色課程,社團團員包含一至六年級的學生,社團通過組織學生繪製麼乜卡通畫、捏制麼乜輕黏土、縫製創意麼乜等,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並深度參與非遺麼乜文化的創意設計與製作,感受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南寧市秀廂小學創新“非遺活態傳承”教學方法,將非遺引入課後服務,如開展“壯族織錦技藝”“繡球工作坊”“猴鼓舞”“皮鼓舞”等非遺特色項目。學生在“壯族織錦技藝”課堂中,了解壯錦圖案花紋、色彩搭配等,傳習織錦技藝;學校還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民族藝術活動,如“繡球製作”“猴鼓舞”“皮鼓舞”等非遺特色課,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課後服務中培養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非遺剪紙等課程 豐富多彩深受學生歡迎

  南寧市逸夫小學課後服務項目豐富多彩,工程搭建設計、智力拼圖、挑戰魔方、戰華容道、益智數獨等趣味課程紛紛在各班教室開展。在非遺剪紙課上,通過一折一剪,一幅幅獨具特色的窗花便從學生們靈動的指尖誕生。“學生們對非遺剪紙課的熱情度高,希望他們愛上剪紙,傳承非遺技藝。”指導老師韋心怡説。此外,該校跨班開展的音樂律動、美術創作、創意黏土、兒童摺紙、國畫、排簫、主持人、書法、科技創新等20多項課後服務課程也深受學生歡迎。

  南寧市逸夫小學賢賓校區的“竹藝坊”非遺工作室也在課後服務時間開設圖騰柱、鋪首銜環等非遺課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圖騰柱和鋪首銜環是歷史上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文化現象,是了解民族歷史、民俗文化的一面鏡子。用超輕彩泥塑型,用金色丙烯顏料着色,整體古樸而獨特,具有裝飾美和造型美的圖騰柱和鋪首銜環讓人眼前一亮。課堂上,10余名學生跟隨老師的講解,一點點地將圖騰柱的造型捏制完畢,古樸而獨特的作品便慢慢呈現出來。“我們的非遺課後服務課程緊密結合‘書香竹韻’校本課程,同時通過各年級非遺文創社團課以及班級非遺活動月課程,讓學生走近非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真正發揮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方面的重要作用。”該校副校長包明霞介紹到。

  南寧市西鄉塘小學的非遺竹編技藝課後服務項目如期開展。課堂中,指導老師展示竹編技藝絕活,為學生講解竹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竹篾的挑選、處理和編織等一系列基礎知識。竹篾在學生們的指尖交相纏繞,不一會兒,一個個精巧的小竹盤就呈現在眼前。據了解,西鄉塘小學長期以竹文化為載體,着力打造“竹韻墨香育君子”學校教育品牌,創設竹文化特色課堂,把竹的植物屬性、工藝品製作等,通過不同的課堂向學生們一一教授。通過課程,讓學生們了解竹子在勵志、美景、藥用、食用、編制等方面的妙用,同時還製作了許多竹手工藝作品,部分精美作品還留在校園展示。“學校將賓陽非遺竹編技藝引進校園,成為日常課程,實現非遺傳統文化校內外教育的有效交流、融合,協同育人,為學校‘雙減’工作賦新能,探尋‘雙減’政策實施新路徑。”該校校長郭珍説。

  特色陶藝課程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陶藝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南寧市第十七中學的陶藝課後服務課堂上,孩子們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拍、搓、揉、捏、點等手法,製作出形態各異、充滿童趣的小作品,從揉泥到製作,從修坯到上釉……陶藝課後服務的開設不僅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讓這項非遺藝術薪火相傳。課堂上,美術老師耐心講解陶瓷文化和制陶技巧,現場展示練泥、拉坯、修坯等工藝流程,並手把手指導,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陶藝文化的樂趣。據介紹,南寧市第十七中學積極響應國家的“雙減”政策,學校開設了多種興趣類課後服務項目,藝術才藝、體育競技、科技創新、勞動體驗、“行知邕州”研學等成長性項目被悉數納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開發學生們的智力,還增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南寧市大學東路小學圍繞“瀚學雅藝秀美人生”的辦學理念,開設了13門特色課程,包含傳統文化、勞動、體育、科技和藝術五大類別。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通過線上自由報名選課。例如傳統文化類課程中,學校積極與“邕州瓷”合作,成立陶文化工作室,在學校打造“邕州瓷文化傳承共建基地”,並在專家指導下,開設制陶、繪陶、陶史等特色陶藝系列課程,讓學生在學習與勞動中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先輩智慧與勞動之美。此外,學校通過多次茶文化研學取經,聯合利用一些茶業集團資源,研發構建了茶文化特色課程,系統教授學生採茶、制茶、品茶、奉茶及了解茶史等一系列茶文化知識。學生在傳統文化課程中,了解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認同。

  特色社團課程 讓學生在校園中快樂成長

  為了深入落實國家“雙減”政策,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少學校開設了豐富多彩的特色社團課程。

  南寧市青秀區荔英中學打造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興趣課程,形成了特色“趣美”社團課程,幫助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開發了“妙手生花,花樣年華”的扭扭花藝社、“星辰大海,演繹人間煙火”的風采話劇社、“翻轉指尖,玩轉美術”的一起畫社、“不只是熱血,更是熱愛”的羽毛球社、“言辭藝術,思辨古今”的思辨社、“在音樂,在出發”的合唱社團、“探索奧秘,格物致理”的奇趣物理科技社團、“趣味向上,玩轉籃球”的籃球夢想家社團等多個社團課程,涵蓋了藝術素養、體育健康、文化傳承等方面。學生們在社團活動中發揮潛能,展示自我,擁有更加精彩的校園生活。

  南寧市第十九中學利用課後服務時間為學生打造個性化課程,如演講與口才、編程、勞動技能、書法、古箏、跳繩等課程,從學生需求和學校實際出發,不斷提供高質量服務,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展興趣,也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享受幸福,快樂成長!(黃穎 佟鏑 劉明艷 盧志科 劉珊伶)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