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就是號音。鼓聲一響,鑼镲皆鳴,兩頭黃色雄獅伴隨着音樂騰跳入場。幾番舞動後,雄獅靈活地攀上身後的1米高樁,周圍的觀眾叫好不斷,為這場新年裏的獅舞表演完成最具年味的一筆。
大年初一,在廣東深圳,鄧彬光在場邊指導獅舞隊的隊員們表演。作為獅舞隊的負責人,春節期間,他已經接到30多場獅舞邀請。“僅初一這天,我們獅舞隊就有100多人在全國各地表演,過年期間我們還將在廣東、湖南等地進行駐點表演。”鄧彬光説,每年春節都是獅舞隊最忙的時候。“年前就開始忙,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後才比較輕鬆。”
獅舞,在中華大地傳承千年,經久不衰。鄧彬光和他的獅舞隊來自廣西藤縣,這裡以精湛的獅舞技藝而聞名全國。2004年7月,在馬來西亞第六屆雲頂世界獅王爭霸戰上,正是來自藤縣的這支名不見經傳的“泥腿子”農民獅舞隊,用一系列新奇、高難度的動作,獲得“東方獅王”美譽。
“別的隊伍最矮的樁是0.5米,而我們隊伍最矮的樁是1.5米,那時候梅花樁最高的樁就是我們的樁,兩樁之間飛躍的最遠距離也是我們創造的。”時隔20年,當時14歲的獅頭扮演者鄧彬光還記得清楚,從獅頭的起點到落點,有整整3.5米。“最後一個動作是側空翻下梅花樁,當我們順利下樁時,全場的觀眾都站起來為我們中國隊加油。”
這次奪冠徹底點燃了這座本就有着濃厚獅舞基因的縣城,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獅舞中來。“藤縣幾乎每個鄉鎮,甚至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獅舞隊,也在各種大賽上頻頻獲獎。”藤縣龍獅運動協會會長祝啟春説。
憑藉高超的技藝,2011年藤縣獅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近年來,藤縣高度重視獅舞文化的傳承,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統一教材編印、加強社團共建等有力措施,將融武術、舞蹈、音樂、雜技等為一體的獅舞文化列入中小學及幼兒園課程。從2015年起,藤縣中等專業學校增設主修獅舞技藝方面的運動訓練專業,以校企合作模式,聯合推動獅舞文化的發展。
鄧彬光也完成了從運動員到教練的身份轉變,他創立的梧州市藤縣獅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與學校合作的企業之一。“作為教練,就是要把所知所感交給學生,讓他們把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來。沒有人才去傳承,這項傳統文化就會慢慢沒落。”鄧彬光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樂於傳播獅舞文化,也讓校企合作有了茁壯成長的土壤。
與此同時,當地積極出資建設龍獅文化扎作基地,傳授龍獅扎作技藝。“2015年我們開始製作龍獅,還設計了獅頭擺件等文創産品。”鄧彬光説,每年從8月開始,龍獅製作的訂單量就會大增,一直持續到春節前夕。“這些訂單大多是各地獅舞隊為春節準備的,我們年前加班加點把貨都發出去了,畢竟春節有獅舞才紅火熱鬧。”(記者吳思思、田子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