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僑僑眷過年餐桌:家鄉味與南洋味的融合-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02/09 10:22:20
來源:新華網

歸僑僑眷過年餐桌:家鄉味與南洋味的融合

字體:

  新華社南寧2月8日電 題:歸僑僑眷過年餐桌:家鄉味與南洋味的融合

  新華社記者趙歡

  春節將至,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華僑城內年味漸濃,居民樓內挂起了燈籠,貼上了窗花。走進印尼僑眷李月瑤的家中,伴隨着歡快的印尼歌曲,一家人正圍坐在一起製作印尼糕點,歡聲笑語不斷。

  餐桌上,李月瑤將一塊塊製作好的麵糰放入特製的模具中,用拇指輕輕按壓,一個個花瓣狀的糕點落在油紙上。女兒蔡雪靜將熬製好的鳳梨醬、草莓醬點綴在糕點上,待到裝滿整盤後送到陽&給正在烤制糕點的父親蔡戰燚。

在印尼僑眷李月瑤家中,家人和親友在製作印尼糕點(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歡 攝

  “每逢重要節日和親朋好友聚會,我們都會製作一些印尼糕點,這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言語間,李月瑤拿起手中的幾隻模具和一罐黃油,“這些都是從印尼帶回來的”。

  臨近中午,李月瑤進廚房給家人做午飯。打開冰箱,各色東南亞風味醬料、香料和食材映入眼簾。

  作為中國人的“年味密碼”,熱氣騰騰的年夜飯,是家人團聚的象徵,寓意團圓和幸福。

  “香茅草烤雞、沙爹肉串、咖喱牛肉……這些都是年夜飯菜單上的常客,廣西本地的白切雞、芋頭扣肉和檸檬鴨也是必不可少的硬菜。”李月瑤説,在除夕夜的餐桌上,家鄉與東盟的美味融合讓春節“味道”更具特色。

  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身”是廣西武鳴華僑農場,原是中國最大的華僑農場之一,先後安置了來自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1.2萬名歸僑僑眷。大部分印尼歸僑家庭都保留着以前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

  陽&上,黃油奶香四溢,蔡戰燚守着兩台烤箱,仔細觀察糕點顏色的變化,不時打開箱門翻動。回憶起歷年的年夜飯,他打開了話匣子。

  “大年三十,一家人都會聚到小叔家吃年夜飯,每個家庭都會出一兩道菜。”蔡戰燚説,今年家裏準備了印尼糕點和沙爹肉串,一桌極具南洋風味的年夜飯,把歸僑家庭的幾代人緊緊&&在一起。

  如今,“南洋風味”已然成為歸僑們的文化符號,它見證着歸僑生活的變遷,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還創造了無限商機。

  李月瑤夫婦曾在上海從事中印尼跨境旅游翻譯和接待工作,前幾年回到南寧創業。閒暇時,夫妻二人靠着父輩傳承下來的手藝製作印尼特色糕點和私房菜。

  漸漸地,李月瑤的手藝獲得了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的肯定與喜愛,她開始接單出售,銷量可觀。“快過年了,訂單越來越多,雙手一刻也停不下來。”李月瑤笑咧了嘴。

  午飯時間,李月瑤端出了自己拿手的黃姜香茅草烤雞,這是女兒蔡雪靜上學在外最牽掛的味道。

  “媽媽做的烤雞是我最鐘意的一道菜,是無論走多遠都忘不掉的味道。”蔡雪靜説。從小熱愛藝術的她,目前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打算畢業後回南寧發展。

  歡聲笑語間,李月瑤回到房間攙扶母親蔡蘭妹緩緩來到客廳,這位八十多歲的歸僑老人還很健談,圍聚在飯桌旁和大家聊起了家常和過往。

  “我20多歲隨家人從印尼回國,那個時候農場周邊還是荒地,我們住在簡易瓦房裏。現在建起了高樓大廈,不久前還通了高鐵。”蔡蘭妹説。

  説到新一年的願景,李月瑤眼裏飽含期待,她希望能繼續傳承印尼美食文化。

  “今年的年夜飯可以讓女兒掌勺了。”李月瑤説。(參與采寫:劉雨瑞)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