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是南方小年,天氣寒冷,卻擋不住人們喜迎新春的澎湃激情。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景區,樂聲陣陣,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全國春節“村晚”暨“春到萬家”群眾文化主會場活動在這裡熱鬧舉行。
“相比傳統‘春晚’,鄉村‘村晚’由父老鄉親自編自導、自娛自樂,別有一番滋味。”三江侗族自治縣縣長陳震介紹,“村晚”開展豐富的春節民俗及鄉村文化沉浸式體驗活動,讓游客不虛此行。
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在舉辦全國春節“村晚”活動。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貴州等地。三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桂、湘、黔三省(區)交界處,是全國5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縣份,也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千百年來,三江侗族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三江程陽八寨完好地保存着侗族木構建築、歌舞文化、農耕勞作等古老傳統,是中國侗族村落典型代表和原生態侗族文化生活方式動態展示區。
近年來,隨着高鐵開通、非遺保護、旅游開發,三江獨具特色的侗族民俗、多姿多彩的非遺文化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傳統村落。(龔普康 攝)
如今,侗鄉迎接新年還沿襲着特有的傳統習俗。靈巧的侗族姑娘——“婄更”,正忙着舂糍粑、包粽子、炸油果、打油茶、做五色糯米飯;熱情的侗家人端出美酒佳肴擺上長桌,用待客最高禮儀“百家宴”款待四海賓朋。
在三江的侗族村寨,到處可見鼓樓、風雨橋、吊腳樓、戲&等特色木構建築。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上萬侗族人世居的程陽八寨,以歷史悠久的風雨橋、壯觀的鼓樓和鱗次櫛比的吊腳樓聞名於世,建築造型美觀且工藝精湛,搭建時不用一釘一鉚。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縣城以侗寨風雨橋為原型修建橋梁。(龔普康 攝)
唱侗歌、跳多耶……侗寨每逢重大節慶或民俗活動,少不了集體歌舞活動。侗族大歌、多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風雨橋畔,鼓樓坪上,人們唱起攔路歌、敬酒歌、敬茶歌,用飽滿的熱情接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節日裏靚麗的侗族服飾,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心靈手巧的侗家姑娘把對美的追求,編織進五彩斑斕的服飾中。2016年,三江侗族服飾製作技藝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區級非遺名錄。
侗族刺繡同樣被列入自治區級非遺名錄。在這裡,侗族婦女用一針一線將民族古老的神話傳説、歷史風俗記錄在服飾的紋樣裏,讓這門手藝在侗鄉世代傳承。
“我們也在不斷改進,用亮麗的繡線代替普通的棉紗線,繡出的圖案色彩比以往更鮮艷。”清花繡坊創辦人韋清花説,她與女兒致力於侗繡的傳承與推廣,通過“企業+基地+傳承人+繡娘”的模式,帶動當地婦女居家靈活就業。
侗繡傳承人韋清花在用針線做刺繡。新華社記者朱麗莉 攝
近年來,三江不斷健全文化遺産保護制度,建成10個自治區級非遺基地,大力培育非遺人才,深入推進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工作。
非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為三江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目前,全縣旅游從業人員達1.6萬人,助力侗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林溪鎮平岩村黨總支部書記楊樂攀&&,民俗風情的保存讓程陽八寨成為游客“打卡”的旅游勝地,村民們實現增收致富,有更強的能力保護侗寨村落,讓侗鄉發展內生動力更足。
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程陽橋頭,當地群眾在歡迎客人。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在這山清水秀的座座村莊,每個笑容都發自心上,在這福壽安康的美好山鄉,到處都是你的詩和遠方……”正如此次“村晚”主題曲《美好山鄉》所唱,三江侗鄉正在非遺傳承和鄉村振興中展現時代新貌。(記者朱麗莉、田子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