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竹産業大發展的春天正在到來——廣西如何搶抓機遇拔節向上
在博白縣林産傢具特色産業園,各種各樣的竹製品吸人眼球,準備春節期間喬遷新居、舉辦婚禮的人們對其格外青睞。
南寧市林業部門部署2024年三大重點工作,加快推進竹資源開發利用,打造竹産業全産業鏈赫然在列。
2023年11月下旬在南寧舉行的第一屆世界林木業大會上,琳瑯滿目的竹製品備受關注。除傳統的竹傢具、竹質日用品外,竹建築、竹建材、竹質工藝品等令人眼界大開。
……
這些扎堆熱鬧起來的竹製品,讓人們強烈地感覺到,中國竹産業大發展的春天正在到來,那麼竹資源豐富、竹加工歷史悠久的廣西,該如何乘勢搶抓機遇、拔節向上呢?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 搶抓機遇奮起直追
2021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竹産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全國竹産業總産值將超過1萬億元。
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又進一步制定《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産業體系初步建立,與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産品綜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
頂層設計已經明晰,政策利好正在配套,竹類産區普遍聞風而動,廣西也搶抓機遇,奮起直追。
談論竹類,無論資源、面積、蓄積量,還是産品數量、産業規模、國際貿易,中國均居世界首位。
以2019年12月31日為數據匯總時點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竹林地1.05億畝,約佔全球的1/4;其中廣西擁有竹林地578.25萬畝,約佔全國的5.5%,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位居中上水平。另據權威數字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竹林面積增加到1.29億畝,其中廣西約為700萬畝,增長幅度跟全國大致同步,均在20%以上,呈現強勁增長勢頭。
廣西林科院相關專家認為,與油茶面積相差一兩百萬畝的廣西竹林,距離“千萬畝”並不遙遠。進一步增加竹林面積,可以在廣大鄉村的房前屋後、村頭寨尾、道旁路邊、河岸塘沿等空閒地上多做文章,不與用材林、經濟林爭地。因此,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像打造“千萬畝面積、千億元産值”油茶産業那樣,將竹産業打造成廣西林業的另一個“雙千”産業,有着不無可能的想象空間。
據國家林草局統計,全國竹産業總産值從2010年的820億元,劇增至2022年的415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廣西竹産業産值缺乏有組織的統計,一般認為目前年産值數十億元,自治區林業局規劃2025年全區竹産業産值為100億元。顯然,廣西竹産業的經濟規模在全國比較落後,與廣西竹資源的豐富多樣很不匹配。
“廣西竹産業迫切需要頂層設計、高位推進。首要工作是在全區範圍內對竹資源、竹産業進行一次全面調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着手研究制定能夠落地的竹産業發展規劃和可行管用的政策措施、管理機制。只要政府強力推動,科技給力支撐,企業積極參與,群眾熱烈響應,廣西竹産業一定能夠奮起直追,成為後起之秀。”廣西林科院專家説。
傳統製品提質升級 竹類食品做強陣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國家。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概而言之:“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又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産業橫跨一二三産,産品種類繁多,綠色生態,造福一方,發展極具活力和潛力。主導産品包括竹材人造板、竹建材、竹日用品、竹工藝品、竹漿紙、竹纖維製品、竹炭、竹醋液、竹筍加工品、竹葉提取物等十大類上萬個品種,廣泛應用於建築、運輸、包裝、傢具、裝飾、紡織、造紙、食品、醫藥、旅游、康養等領域。
第一屆世界林木業大會上參展的竹建築、竹房屋、竹傢具、竹餐具、竹文具、竹裝飾、竹工藝品等應有盡有,完美展現着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全竹生活”。
廣西素有竹加工傳統,主要生産日用品、工藝品和生産工具三大類,主産地大都通過“公司+農戶”方式組織編織等,與市場上令人喜愛的電腦竹鍵盤、竹鼠標、竹質計算器、竹殼家用電器等相比,産品顯得較為低端低值。
“在環江,有一位大學畢業後在城市從事竹藝設計的90後男青年,産生用竹子造自行車的靈感後,返鄉專心研製竹質自行車。第一輛樣車一出來,就被一名瑞典人以4500元的價格買走。從此他順勢辦廠創業,生産款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竹制山地車、公路車和兒童車,價格從數百元到千元上下,主要銷往瑞典、丹麥、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國,累計出口量數以萬計。”自治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像這樣秉持“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木”理念,創新開發適應市場潮流的高端高值産品,應當成為廣西傳統竹製品提質升級的主攻方向。
竹筍還是“森林蔬菜之王”,素來是老百姓喜歡的家常菜。在我國,可食用的竹筍多達200余種,其中質佳味好的有30余種。
廣西田林特産八渡筍,歷史上是中國四大貢筍之一,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成為種植面積數十萬畝的特色産業,加工成鮮筍、酸筍、筍乾等系列食品,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近年,柳州螺螄粉異軍突起,作為主要配料的酸筍需求暴增,原料筍收購價格隨之飆升,不僅拉動柳州市筍用竹每年以萬畝規模擴大種植,田林八渡筍也與柳州螺螄粉形成緊密對接,兩地産業相得益彰。
在貴港、欽州等地,從生長着的竹子上提取竹汁飲料、釀造竹筒酒,已經發展出成熟技術,生産出暢銷産品,産生了龍頭企業。
竹筍、竹汁、竹酒等竹食品,組成了廣西竹産業特色優勢産品的可觀陣容。
一二三産前後貫通 成龍配套自我循環
生産竹食品每年淘汰、廢棄的老竹,都是大有用場的竹材,正好與林漿紙、人造板有效對接,作為主料或輔料生産竹漿紙、竹質板等新産品。
目前,中國造紙以廢紙漿和草漿為主,木漿佔比不到20%,竹漿僅佔1.6%。據介紹,竹漿明顯優於蔗渣漿及其他草類漿,也不比木漿遜色,其性能介於針葉材木漿和闊葉材木漿之間,既可單獨作主料,也可作輔料與木漿、草漿配用,生産多種質優價廉的文化用紙、生活用紙和包裝用紙。
在中國木材需求半數依賴進口的情況下,當前我國竹資源利用率不足55%,廣西與此差距更大。竹農反映,一根毛竹賣價低至5元,也乏人問津;用於造紙的竹材有些地方收購價低至250元/噸,不及松杉桉的一半,而竹材採伐成本卻高達200元/噸。崇左、百色等地早有大企業利用竹漿造紙,現有竹材已經不夠用,崇左市規劃發展100萬畝竹林。廣西作為林漿紙、人造板最大産區,需要大量竹材,而本可大展拳腳的竹材卻因價格低、利潤薄出路難尋。
自治區林業局專家認為,突圍路徑無非兩條:一是擴大竹材作為原料對接林漿紙、人造板兩大産業的渠道;二是打造大規模利用竹材的高端高值加工鏈。例如像柳州螺螄粉那樣,通過二産三産拉高原料筍的收購價,位居一産的竹子種植業才能大發展。
記者在東南亞風景名勝區和賓館酒樓等地都能看到造型別致、風格獨特的竹建築。2023年印度尼西亞巴厘島G20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峰會,當地鄉村工匠特意造了一座全竹穹頂建築,用作與會世界領導人的午餐場所。
竹建築、竹景觀、竹裝飾既相互關聯、附加值高,又能大規模利用竹材,廣西有條件有必要借鑒發展。廣西林科院專家建議,可考慮結合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建設、改造、提升,將竹建築、竹景觀、竹裝飾融入規劃設計,二産對接引進或本土的加工企業,一産再與之建立竹材基地保障合格原料,前後貫通一二三産、就近實現自我循環的竹産業鏈,完全可以在八桂大地上成龍配套。
廣西林科院建立了竹子研究團隊,經多年研究試驗和技術推廣,大面積筍用竹林和材用竹林單産竹筍或竹材,由以前每畝1噸提高到2—3噸,産值由每畝300—600元增加到1000元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有各類竹加工企業約600家,初步涵蓋竹漿造紙、竹材板、竹地板、竹傢具、竹筍、竹炭、竹編、竹纖維製品、竹汁飲料、竹筒酒等領域,出口市場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二産業從總體上看,廣西竹加工産品以中低端為主,企業以中小型為主,有待開發高端高值産品,打造高知名度品牌,培育高競爭力的大企業。
廣西風景竹林主要分佈在漓江、融江和左右江的兩岸;桂林貓兒山和南寧獅山公園、青秀山竹園、青秀湖公園等不少風景名勝區,也營造了竹林景區。不過,與先進省份竹海式景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高水準的人造竹建築更不多見,第三産業有待在通盤考慮、科學布局的基礎上,高起點、成規模建造竹質硬設施,同時融合竹食品,營造竹文化,提升竹魅力。(通訊員 董仕傑 黃大勇 記者 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