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31日從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近日,該保護區發現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臭蛙屬新種——大明山竹葉蛙。研究成果已於近期正式刊發在國際生物學期刊《ZooKeys》上。
該物種由南寧師範大學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偉才與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技術人員在開展兩棲類動物調查時發現,通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研究,歷經兩年多的野外調查,證實該物種是無尾目蛙科臭蛙屬新種,並被正式命名為大明山竹葉蛙。
陳偉才介紹,大明山竹葉蛙生活在大明山保護區海拔1000米以上森林繁茂、環境較為陰濕且水流平緩的溪流及其附近,該新種特徵為雄性頭體長52.3-54.8mm,雌性頭體長74.8-81.2mm。雄性吻端鈍圓但不形成突出盾形;上頜唇緣具鋸齒狀突,背側褶明顯,背部後端具角質突,內趾突長條狀,外趾突橢圓形;婚墊位於第一指背側面,腫大,表面呈絨狀;頜腺有細小角質突起,咽側下外聲囊。據初步研究,該物種的繁殖期在每年4至5月,會將卵産在水裏的石頭下面。
目前,大明山竹葉蛙僅知分佈於模式産地,即南寧大明山。新物種的發現體現了大明山保護區長期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的成效。
記者:梁舜
報道員:林莉、周丕寧、韋海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