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恭城瑤族自治縣大力實施“傳統村落保護+文旅融合”工程 傳統村落煥生機 鄉村旅游産業旺
近日,記者來到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鎮楊溪村,只見一灣清清的溪水從風雨長廊下流淌而過,幾隻鴨子在河裏悠閒地戲水;幾位老人圍着火爐打油茶、拉家常;幽深的巷子裏點綴着紅燈籠,給古村增添了新春的喜慶。
近年來,恭城瑤族自治縣大力實施“傳統村落保護+文旅融合”工程,不僅還原了古村生産生活風貌,固守了村民的鄉土情懷,留住了村落的歷史記憶,更激活了村莊活態文化,讓楊溪、紅岩老村、門等、朗山等傳統村落煥發勃勃生機。
傳統村落保護有法規有投入
一個傳統村落就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博物館。恭城地處粵頭楚尾,自古為中原進入嶺南地區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交相輝映,境內文物古跡眾多,人文積澱深厚,縣城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文廟、武廟、周渭祠、湖南會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內古民居、古村落更是星羅棋佈,極具嶺南特色,其中以蓮花鎮、西嶺鎮、栗木鎮較為集中,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目前,該縣26個村被列為廣西傳統村落,其中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18個。
2018年,自治區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批准實施廣西首部傳統村落保護法規《恭城瑤族自治縣傳統村落保護條例》,讓恭城傳統村落在規劃、管理、保護、利用等方面有法可依。恭城先後投入1億多元完成了楊溪、水濱等18個傳統村落的保護修繕工作。“我縣專門成立了實施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和項目指揮部,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組建工作專班,為修繕項目的順利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同時,加大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近年來共整合鄉村振興、交通、水利等涉農資金、黨建資金、社會資金1200萬元,投入到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建設。”該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説。
2022年,該縣蓮花鎮紅岩老村、朗山、高桂、門等、東寨5個村屯列入了廣西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項目,以“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並重、與創建宜居城鄉同步、與全域旅游資源整合”為建設目標,對村落進行傳統建築修繕、環境整治、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造提升。
鄉村旅游産業有特色可持續
依託月柿産業優勢,紅岩村致力於提升傳統村落保護,通過“修舊如舊”,修繕古民居4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拉長産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産業可持續發展。目前,紅岩村建有獨具特色的花園式小別墅85棟、配套客房300多間、農家樂餐館50多家。村裏建有瑤族特色風雨橋、滾水壩和過壩梅花樁;在馬頭山上還修建觀景亭&和登山小道,讓游客能鳥瞰整個村莊。每逢秋天,從高處放眼望去,滿眼的柿子映襯着古樸的傳統村落,很是壯觀。紅岩村先後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範點”“中國十大魅力鄉村”“全國文明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村莊名片”等稱號。2023年,紅岩村累計接待游客超145萬人次。
“走進紅岩村,就能感受到這裡厚重的文化氣息,而且這裡很乾淨整潔,文物也保存得特別完整,墻上的壁畫、花窗上的雕刻活靈活現,見證歷史變遷的椅子完好無損地擺放在眼前,真是令人很震撼。”來自廣東的游客張女士説。
恭城在深挖傳統村落文化的基礎上,依託瑤族文化特色,發揮“以節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經濟唱戲”作用,舉辦花炮節、民俗文化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去年,在西嶺鎮楊溪村舉辦的民俗文化節,瑤族婚嫁、吹笙撻鼓舞、羊角舞、新合刺繡和山歌等恭城的本土非遺文化一一進行了展示,廣大游客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旅游體驗。
傳承保護工作重落實見實效
在傳統建築修繕中,恭城始終堅持歷史真實、風貌完整、環境優美的原則,對原有瀕危古建築及時搶救修繕,保留了蓮花鎮九甲村原有的“人字坡屋面、磚挑檐門頭、扇形屋檐口、方門圓窗頂、紅墻白線條”建築風格。同時,在環境綜合整治中,對示範帶上的各村屯進行了鄉土化改造,重點引導村民採用本土材料、本土工藝。打造“微菜園”“微果園”“微花園”。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傳承保護工作中,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堅持“民事民辦民做主”,利用好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力量,讓老同志在保護傳統村落工作中發揮餘熱,帶頭義務打掃衞生,義務講解歷史文化故事,給游客有更直觀的了解和體驗。
傳統村落是承載着歷史社會傳統的人居空間,恭城充分利用村內閒置古建築改造成村史館,進一步保留當地民俗特色和歷史人文載體,不斷積澱古村典故、挖掘古村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形成有記憶的村落,留住鄉愁。“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細化《恭城瑤族自治縣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制定完善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風貌管控長效機制,因地制宜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強農房特色風貌塑造,推動鄉村産業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協調發展,留住恭城美好記憶,讓傳統村落‘活’起來,助力一二三産融合發展。”該縣住建局負責人説。(記者 李家健 通訊員 李茂香 實習生 吳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