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池市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
用好土地政策 服務鄉村振興
土地是鄉村最大的資源資産,也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支撐要素。近日,記者從河池市自然資源局了解到,自河池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該局在村莊規劃、土地整治和要素保障、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面持續發力,利用好土地資源積極為鄉村振興服務,多方面提供自然資源力量。
A 村莊規劃 繪就藍圖
1月12日,記者走進河池市宜州區劉三姐鎮小龍村,只見小村依山傍水,家家戶戶白墻青瓦格調統一,門前屋後道路整潔寬敞,村頭村尾基礎設施布局合理,周邊文旅景點服務設施齊全……美麗鄉村的變化,跟河池市自然資源局提前繪就規劃藍圖密切相關。
據了解,該局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關於“三區三線”、用途管制和建設管控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在村莊規劃中用活土地政策,保障農村公共設施、産業發展項目的用地需求,從生態、生活、生産等多方面統籌規劃空間布局,引導村莊建設用地向交通條件、産業基礎較好區域集中。
該局還在村莊規劃中預留建設用地總量5%作為機動指標,安排暫未確定選址的建設項目,提高鄉村建設項目用地靈活性。截至2023年11月,河池全市累計編制行政村村莊規劃621個,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任務數。其中宜州區劉三姐鎮小龍村村莊規劃被自然資源部作為全國第一批村莊規劃優秀案例向全國推廣。
B 土地整治 優化空間
“為了優化土地空間,從2020年開始,我們積極組織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各項工作,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和修復,對田、水、路、林、村等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産出率,並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指標,進而實現土地資源向資金轉化。”河池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廖斌介紹。
據了解,河池市目前共立項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38個,項目區域總面積28.68萬公頃,預計總投資72.55億元,預計新增耕地839.79公頃、水田3376.46公頃,累計獲得自治區獎補資金7500萬元。2021年以來,河池全市累計實施補充耕地項目460個,實施總規模2.64萬公頃,完成項目入庫156個,入庫耕地數量1595.81公頃、水田規模1336.61公頃。目前全市補充耕地儲備庫中剩餘耕地數量1267公頃、水田規模887公頃、糧食産能1263萬公斤,庫存規模位列全區前列,指標交易價值達42.09億元。2021年以來河池共完成補充耕地指標交易24批,總成交價款7.25億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資金保障。
河池市自然資源局還積極實施增減挂鉤。2018年以來,河池全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共立項276個,截至目前,已驗收確認農用地面積3200公頃;累計跨省調劑調出節余指標957.53公頃,佔全區調出總量的38.2%;區內交易289.47公頃,共籌措資金54億元,為河池全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籌措資金作出積極貢獻,為搬遷農民建新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産業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同時,該局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用地保障,加大盤活存量土地。2021年以來全市盤活存量土地3042.28公頃,“增存挂鉤”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638公頃,消化閒置土地67.62公頃。此外,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間,河池市7個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每縣每年獲新增建設用地指標40公頃,共計280公頃。2021年至今,該局共受理涉及鄉村振興建設用地128宗,總用地面積3398.92公頃。另外,該局還服務農民,積極保障住宅建設用地,繼續單列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計劃,用於符合“一戶一宅”和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
C 土地入市 資源變現
2023年4月17日,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發文明確河池市宜州區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縣(區),宜州區迎來“土地變資金”政策紅利。當年8月6日,河池市成立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機制。
“為積極推進相關工作,我們指導宜州區起草了《宜州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宜州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規定(試行)》等5部入市配套規定。”該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黃文軍説。據介紹,為全面掌握宜州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潛力,按照自治區關於數據庫建設的有關要求,該局於2023年7月便開展宜州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數據庫建設工作。
數據庫建設成果顯示,根據內業篩查,宜州區現具備入市潛力的地塊總計44塊,涉及面積49.59公頃,覆蓋9個行政村,其中規劃為工業用地的18.93公頃,規劃為倉儲用地的1.99公頃,規劃為商服用地的28.67公頃。宜州區現轄16個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210個,目前已全部完成集體經濟組織的成立並進行登記賦碼,並全面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房地一體”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正在持續推進中。
目前,宜州區正在推進懷遠鎮甘村思秧屯第四、五村民小組地塊入市,面積1.09公頃,待入市後可給村集體帶來經濟效益,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卿要林 李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