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科目三”等你來“通關”
仿佛一夜之間,整個世界都進入了“科目三”歡慶熱潮。從國內短視頻&&上鋪天蓋地的各種花樣翻新,到“油管”等國外&&上不同國家不同膚色舞者秀出的同款;從素人博主吃瓜群眾的大眾狂歡,到頂流大V明星藝人競相加入;從街頭巷尾田間地角的草根自嗨,到專業舞&國際秀場上的豪華陣容……打開手機,滿屏都是扭胯、崴腳、搖花手,“科目三”成了2023歲末大眾文化領域最出圈的爆款熱梗,一舉火遍全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元旦,網絡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460億,且仍在增長。
這個舞蹈為什麼叫“科目三”?“科目三”憑什麼成了爆款?它是怎麼火起來的?
當這場中國流行文化熱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全球,人們在錯愕與興奮中反應過來之後,開始追溯“科目三”的源頭,這才發現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源自“廣西”——一個“有梗”、善於“造梗”和“爆梗”,老百姓的好日子天天放在歌裏過的地方。
一條“見證奇蹟”的時間線
其實早在這次爆火之前,“科目三”在廣西已經流行很長一段時間了。
“科目三”這個名稱,一般人都會誤以為與駕考科目有關。實際上,“科目三”的全稱應該是“廣西科目三”,意思是身為廣西人要必備三項技能,科目一是唱山歌,科目二是嗦米粉,科目三就是會跳舞,打通這三關才能被承認是“正宗廣西人”。
綜合各方面信息,可以整理出一條“廣西科目三”從誕生到流行的大略時間線。
現在流行的“科目三”舞蹈雛形,起源於曾流行一時的“社會搖”,在2015年前後曾在柳州一些KTV裏流行一時。
大約在2021年,在廣西的一場婚禮上,有人跳了一段“科目三”風格的舞蹈為婚禮助興,因為氣氛熱烈效果爆棚被爭相模仿,很快流行開來。結合廣西人唱歌、嗦粉、跳舞的“三大技能”,“科目三”這個名稱也相對固定下來。
2022年,短視頻&&上出現了廣西視頻博主發布的“科目三”舞蹈視頻。
2023年10月前後,以歌曲《一笑江湖》作為配樂的“科目三”突然爆發,引發全國各地短視頻創作者群起模仿創作。10月中旬,台灣霹靂舞達人田晉瑜與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跳“科目三”的視頻爆紅,引發國&&關注。10月25日,國&&發言人朱鳳蓮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稱,這是兩岸青年在網絡時代獨特的交流方式,也是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新的文化交流現象。
從這個時間點開始,“科目三”作品以指數級增長,開始了“病毒式傳播”。
11月中下旬,海底撈員工穿制服跳“科目三”視頻大熱。進入12月,“科目三”熱度持續升溫,並開始向海外大面積擴散。日本、韓國、俄羅斯、英國、美國……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齊齊跳起“科目三”,助推“科目三”熱度持續發酵。
12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2023年WDSF世界體育舞蹈大獎賽總決賽上,獲得世界國標舞黑池舞蹈節連續8屆世界冠軍的喬安娜,在現場表演中帶頭跳起了“科目三”;隨後,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英國芭蕾舞團和楊麗萍舞蹈團隊先後在演出中跳起了“科目三”……
2024年到來之際,俄羅斯、德國、英國……北京、瀋陽、新疆,還有廣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跳着“科目三”“kemusan”,快樂、歡慶、熱烈,迎接新的一年。
來自廣西的“科目三”,將一股文化風潮從網絡捲入現實,從民間逆襲專業,從地方刮向全球,一躍成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一個樣本,引發了全球性的文化共鳴,收穫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文化輸出效果。
廣西人自帶“爆梗”體質
有學者分析,“科目三”的土味、魔性、簡單和歡樂的情緒價值是其成為爆款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廣西的文化基因中,的確有着開朗、豁達、樂天的一面。廣西人的樂觀隨性、天真爛漫表現在文化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山歌文化、節慶文化、美食文化,仿佛專門為享受快樂而生。包括“科目三”在內的廣西人必備的“三大技能”,就是這種文化基因的一種具體呈現。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劉三姐”作為廣西文化的代表形象,通過舞&劇和電影的載體,把廣西人浪漫多情、開朗樂觀的性格表達得淋漓盡致。在電影中,“劉三姐”“阿牛哥”們在艱難困頓的境遇下,仍然保持着“心想唱歌就唱歌”的天性。正是這種開朗歡樂的個性表達,使《劉三姐》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當年的“爆款”,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
廣西文化自帶“爆梗”體質,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和放大,已不止一次製造出網絡熱點。“藍瘦香菇”“廣西表妹”等熱梗,一次又一次掀起草根階層的網絡狂歡,在略帶自嘲的“土味”中鮮明地表達了廣西人開放包容、豁達爽朗的個性。
在某視頻&&上,一個名為“朱開紅科目三原版”的用戶自稱是“科目三”的原創作者。在&&上,他上傳了自己多年前跳“科目三”的視頻,以證明自己就是“原創”。然而這個賬號僅有4.2萬粉絲,遠不及一些跟風翻拍的作者。“朱開紅”抱怨“別人都火了,我這個原創卻不火”,同時他也樂呵地&&“雖然我現在天天打螺絲,但仍很開心能給大家帶來開心快樂”。這種自然、隨性、樂天的態度,跟“科目三”的精神內核一脈相承。
這種“只要小夥精神在,到哪都是實力派”的豁達與自信,恰好契合了當下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需求,産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抓住流量紅利弘揚廣西文化
廣西“科目三”火遍全球,再次激發了廣西人對本地文化的自信,作為原産地的廣西,把“科目三”玩出了新高度。
日前,廣西雜技團演員來到南寧網紅景點“三街兩巷”,將雜技技巧與“科目三”舞蹈相結合,表演了一場高難度的“科目三”,舞姿既帥又颯。視頻一經推出,網友紛紛留言:“科目三還是廣西原版牛!”“不是廣西不出手,廣西出手沒對手!”
跨年之際,廣西各地紛紛跳起了花樣繁多的“科目三”,在熱烈的氣氛中迎來了2024年。
“科目三”的爆火也引發了網友對廣西的更多關注,“劉三姐”“三月三”“螺螄粉”等廣西熱門IP也在這一輪傳播中被不斷推升熱度。如何利用“科目三”這一波巨大的流量紅利,加大力度向外界介紹廣西文化,是當下廣西文化界思考的問題。
“科目三”在爆紅後也引發了一場“俗雅之爭”——當人們津津樂道“文化輸出”的時候,也有人覺得這種舞蹈似乎不夠“高雅”“辣眼睛”。
廣西舞蹈家協會秘書長羅秀娟認為,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單一向度的,縱觀古今中外,流行文化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裏巴人”,能夠被大眾喜愛的作品從來都是雅俗共賞的。“科目三”讓全世界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創造性,看到廣西文化的豐富多元,我們應該借助這個機會,把更多廣西文化産品介紹出去,向世界展示廣西文化的魅力。
廣西不僅有“科目三”這樣的大眾化舞蹈,也有無數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入選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終評的《侗聽琵琶語》編導李妮娜認為,舞蹈藝術本身就起源於民間,與專業舞蹈作品相比,“科目三”只是門檻比較低,但並不低俗,相反,它超越了階層和文化的隔閡,打破了“雅”與“俗”的界限,消弭大眾與精英的差別,它不僅是一個情緒釋放的載體,也傳達了當下中國社會大眾歡樂和自信的心理,這種簡單質樸的快樂屬於廣西,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正因如此,這種文化才能成功輸出到全球每一個角落,被全世界人民所喜愛,為中國和世界的對話開拓更大的文化空間。(孫鵬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