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3日電(記者陳露緣)“親們,下單了。這是我們自己種的紅薯,軟糯香甜。”在直播鏡頭前,村民沈家連熟練地開始了直播。紅皮花生、玉米、貝貝南瓜、香米、小黃姜……直播間裏,各色農産品成了“上鏈結”的商品,通過主播推介銷往全國市場。
“前幾年,家裏只種了點玉米自己吃,村裏電商發展起來以後,我就多種了3畝玉米和花生,幾乎都不夠賣。”沈家連2016年實現了脫貧,2023年初,她加入了村裏組織的電商培訓。從普通話都説不好到如今在鏡頭前熱情地介紹家鄉農産品,她搖身一變成了可以賺“工資+佣金”的合作社簽約農民主播。
近年來,鐵山港區開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暨“一村一品”“土特産”村村播·鄉村達人培訓活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與電商直播“強強聯手”,培養數字直播農村電商人才隊伍。
村民沈家連參加培訓,學習直播帶貨技能。(陳春燕 攝)
沈家連所在的鐵山港區南康鎮大塘村,去年以來大力發展電商直播。村支部書記陳春燕介紹:“我們組織起村裏留守的婦女,積極參與到主播行列中,在勞作之餘推廣村裏的農産品。”目前,村裏已經培訓21名農村電商達人,農業合作社簽約農民主播10名。
據了解,鐵山港區在大塘村打造的電商直播基地由北海市穩進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運營。基地實現農産品收購、初加工、分揀包裝、電商直播、網絡銷售等全鏈條運轉。陳春燕介紹,村裏開展直播帶貨以來,今年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0萬元,直播銷售額超過200萬元。
今年,大塘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6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帶動120多名農戶參與電商直播培訓,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我們希望通過農民主播的成長,來增加當地農産品的曝光度。”陳春燕説,“手機現在是我們的新農具。”
截至目前,鐵山港區已建成37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2023年,轄區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共銷售農産品18萬斤,銷售金額400萬元。
鐵山港區鄉村振興和水庫移民工作局負責人説,鐵山港推行“黨建+産業+電商”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以電商賦能産業振興,讓更多當地的優質土特産“上網”“出圈”,既壯大村集體經濟,又幫助農民增收。2023年,鐵山港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895.36萬元,13個村(社區)收入達20萬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