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粵桂協作譜寫忻城農産品品牌新篇——智慧農業繪就好“豐”景
12月18日,2023年“土司貢禮”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會在廣州舉行,忻城甜糯玉米入選“土司貢禮”首批産品名錄之一,同忻城其他優質農産品一起亮相廣州塔。這是廣東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通過粵桂協作機制助力忻城打造“土司貢禮”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甜糯玉米産業由數量優勢向品牌優勢轉變,從廣西走向大灣區乃至全國。
忻城糯玉米作為當地的特産代表,以其可靠的品質榮獲全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地理標誌神農獎,産區被評為全國“人民優選”産業合作示範基地,全縣糯玉米總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産值達3.6億元。甜糯玉米作為糯玉米的一個分支,此前從種植生産到加工包裝鏈條的執行標準尚未統一,品質差異性大,如今經過標準化生産加工成為特色品牌農産品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説起甜糯玉米帶來的變化,當地種植戶黃鳳平頗有感觸。她説:“甜糯玉米鮮玉米棒以往田間收購價格在1.8元/公斤左右,自己挑到集市也最多賣到2—3元/公斤。今年,我家種了6畝甜糯玉米,目前每公斤收購價是5—6元,銷售旺季時每畝能有5000元收入。”
今年,協作兩地通過政府主導,建立“龍頭企業+科研高校+合作社+基地”的運營合作模式,打造了一個佔地500畝的甜糯玉米生産基地,通過土地流轉、收購當地種植戶玉米、聘請剩餘勞動力務工等方式,累計帶動450多戶群眾發展致富。目前,該基地年畝産1800公斤,年總産值約360萬元。
智能水肥灌溉一體機、智慧氣象監測站、土壤墑情站、攝像探頭……在忻城縣城關鎮尚寧村的粵桂協作農産品數字化溯源種植基地裏,一台&高出玉米稈的智能農業設備十分顯眼。基地負責人、忻城縣新粵桂農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慶尊向記者介紹:“別小看這些設備,它們可全面監測和管理玉米地的氣候信息、土壤資源、水肥、病蟲害等情況,自動採集數據,實現節水節肥和綠色種植,提高農産品産量和品質,還能節省人力提高效率。”該項目建設平台在基地實施應用後,實現增産5%—10%。
為更好地打造“土司貢禮”區域公用品牌,協作兩地聯合廣東省消費幫扶公共服務平台技術有限公司、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等20多家單位,組織編制了廣西地區首個甜糯玉米糰體標準,統一了忻城甜糯玉米製品的原料、品相、雜質、微生物等指標,明確了其品牌標識、質量溯源碼、産品標籤等內容,成功建設了甜糯玉米品控溯源體系,實施“一標一碼一單”統一包裝。
“標準化的生産加工,能提高甜糯玉米的産品品質,延長保鮮時效,讓忻城甜糯玉米銷往更遠的地方。”品控溯源體系執行落地負責人、廣東碧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總監田超介紹,在品牌前期運營的基礎上,今年,通過粵桂協作投入廣東幫扶資金430萬元,實施忻城縣糯玉米冷鏈升級改造項目,持續完善區域性農特綠色産品生産深加工、倉促保鮮、質量檢控、物流配送等專業化産銷體系,推動忻城糯玉米産業全面升級。
近年來,忻城縣在推進數字鄉村助推産業發展過程中,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建設智慧農業項目,利用“互聯網+産業+品牌”戰略,大力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助推農業一二三全産業鏈增産增值。目前,全縣已建成1個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一個電子商務産業園、30個京東幫扶服務中心、47個電商物流服務網點、130個村郵樂購站點。
“2023年通過832平台、電子商務、冷鏈配送、設立直銷網點等多渠道銷售忻城農特産品,銷售額7500萬元。”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幫扶忻城縣工作組組長,挂職縣委常委、副縣長葉茵茵説,甜糯玉米的團體標準、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品控溯源體系已實施完成,下一步,粵桂協作將以甜糯玉米産業智慧農業樣本,進一步推進忻城紅糖、金銀花、牛羊肉等更多優質農産品産業品牌的系統建設,擦亮“土司貢禮”金字招牌,努力把忻城優質農産品打造成為廣西甚至粵港澳大灣區“果盤子”“肉舖子”“菜籃子”供應地。(曹麗媛 張龍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