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産業興 收入增 盼頭足——廣西忻城縣産業振興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3 12/26 08:39:13
來源:新華網

鄉村振興|産業興 收入增 盼頭足——廣西忻城縣産業振興觀察

字體:

  發展特色産業,脫貧群眾家門口穩定增收……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廣西忻城縣,尋找適宜大石山區産業發展的道路,通過強化龍頭帶動、延鏈補鏈等措施,助推特色産業逐步壯大。這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山村風貌明顯提升,脫貧家庭生活日漸紅火。

  發展特色産業助力村集體經濟壯大

  南國冬日,溫暖的陽光灑滿山谷。在忻城縣安東鄉桃源村的中草藥種植基地,幾名村民正忙着采收藿香。“大家小心,別把葉子弄掉了,這些都是寶貝。”駐村第一書記熊志文説,按照當前收購價,一棵小的植株可賣四五元,大的可賣到七八元。“預計藿香每畝産值7000元,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20萬元收入。”

  桃源村通過種植藿香發展新産業,是忻城縣致力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忻城縣突出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集體經濟接入特色産業鏈條,調動各方優勢資源探索産業“聯興”、項目“聯營”,持續在延伸産業鏈、拓寬增收鏈上下功夫。

  在忻城縣思練鎮,規模化養羊成為特色産業。新華社記者林凡詩 攝

  在大塘鎮寨南村,忻城縣日茂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莫日茂最近忙個不停。46個蔬菜大棚裏的辣椒陸續進入採摘期,他需要組織群眾及時采收。“通過嵌入本地産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由弱到強,並帶動大量群眾就近就業。”寨南村黨支部書記莫會猛説。

  忻城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歐曉寧介紹,近年來,當地村集體累計入股投資龍頭企業項目11個,實現企業發展、産業做大、集體增收有機統一、互惠互利。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同比增長約27%。

  小庭院成為群眾“增收園”

  傍晚,紅渡鎮六納村古令屯村民盤增平忙着將田地裏的甘蔗尾葉拉進自家院落。看到扔進來的新鮮葉片,牛舍裏的小牛立刻咀嚼起來。“我們屯70%農戶都參與育肥牛,養殖半年有五六千元收入,大家積極性很高。”

  走進安東鄉桃源村拉朝屯,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幾位老人在廣場邊曬太陽。村民莫奕雲家的蠶架擺放整齊,靜待來年春天到來。“養蠶讓我們在家門口就有比較穩定的收入,省去在外奔波的辛苦。我還養了不少鴨子,生活有盼頭。”50歲的莫奕雲説。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忻城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自有院落空間發展養牛、養雞等産業。考慮到桑蠶是當地庭院經濟的重頭戲,忻城縣在紅渡鎮、古蓬鎮、安東鄉建立4個桑蠶種養示範基地,向蠶農提供優質蠶種和全過程專業技術指導。目前,當地農戶養蠶成活率從60%提高至95%以上。

  忻城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鄭小平説,當地庭院經濟發展如火如荼。2023年,全縣庭院經濟項目實際撥付資金262.85萬元,惠及脫貧群眾超過2800戶。

  借助粵桂協作引資引智激活“一池春水”

  作為廣西乃至全國的養蠶大縣,忻城種桑養蠶歷史悠久,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精深加工,當地桑蠶産業鏈處於“散種散養”的初級業態。

  如何實現這個傳統産業的高質量發展?紅渡鎮鎮長羅忻蔚説,除了政策引導,當地積極從廣東引入資金、技術、先進理念,以建設標準化桑園為突破口,不斷延鏈補鏈,實現從栽桑、養蠶、産繭到繅絲、生産絲綢面料的一體化生産。

  廣西忻城繭絲綢産業園裏,工人在查看生産情況。新華社記者覃星星 攝

  作為粵桂協作引進的重點項目,廣西忻城繭絲綢産業園致力打造桑蠶繭絲綢産業集群。“我們在深圳經營多年,相對熟悉市場。入駐後除了向下游産品延伸,也積極推進源頭端的桑園品種改造,如今農戶每畝桑園收益從約5000元提升至約1萬元。”廣西同益國絲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美伯説。

  忻城縣委有關負責人&&,通過用好粵桂協作機制推動全産業鏈發展,一批全産業鏈龍頭項目陸續建設投産,有效帶動農戶持續增收。

  在忻城縣光大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潤樹的電話不時響起,多是尋求合作的客商打來的。“進入冬季後羊肉供不應求,加上元旦等假日臨近,市場需求量很大。”李潤樹介紹,首批合作養殖戶已實現收益分紅,戶均年增收2萬元。下一步將擴大養殖規模、完善技術指導,為本地肉羊産業高質量發展和東西部協作持續賦能。(記者覃星星、林凡詩)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