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區氣象部門創新求變、開放發展,服務保障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希望的田野 和美的畫卷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到廣西南寧、來賓等地,深入對外開放項目、社區、農村、企業等進行調研。從“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到“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鞏固發展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良好局面”……殷殷囑託,重如千鈞。
希望的田野、和美的畫卷,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的這片壯美土地上,處處投射着氣象服務的初心本色與實幹擔當。廣西氣象部門錨定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目標任務體系,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氣象服務保障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平不斷提升。
融入開放合作 激蕩澎湃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的第一站,是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盟合作,是總書記聚焦的重要關鍵詞。
中國與東盟陸海相連,共同面臨相近的氣象災害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自2016年起,中國氣象局和自治區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並納入中國—東盟博覽會框架,填補了中國與東盟國家氣象區域機制合作空白。
7年來,3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7屆中國氣象裝備與服務展成功舉辦,《中國—東盟國家氣象合作南寧倡議》從共識變成共為,以“南寧渠道”為支點,中國與東盟在氣象災害聯防、業務交流培訓等多領域開啟合作新篇章。
推進高水平開放,離不開數字信息、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這其中,氣象工作始終在線——
中國氣象局與自治區政府強化部區合作,共建面向東盟的氣象大數據應用與服務中心;廣西氣象大數據中心項目納入中國—東盟信息港重點儲備項目持續建設;“數字化近地面氣溫高級&&”和“廣西森林害蟲災害發生氣象條件監測預警預報技術”入選第二批數字廣西建設標杆引領重點示範項目,積極實施。
自治區氣象局與南寧市政府、中國航天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建面向東盟國家(地區)的天目系列掩星星座服務機制,並把以南寧01星、南寧02星命名的“天目一號”星座09、10衛星納入中國—東盟氣象合作範疇。
統籌各方資源建好用好北部灣國家氣候觀象&,打造中國—東盟海陸氣綜合觀測站和脆弱生態系統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啟動北部灣大氣水分循環綜合觀測試驗。
全方位保障平陸運河建設,提供分標段、分時段、分強度的精細化預報預警服務,覆蓋項目15標段建設單位。
氣象服務向海經濟的步伐也在大步邁進:建立海陸一體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和海洋災害性天氣預警業務,精細化服務北部灣港口、碼頭和石化園區;開展海洋氣象災害影響評估和風險預估業務;共享海洋風能資源觀測數據,提供趨利避害示範應用服務……主動融入向海圖強、開放發展的氣象實踐,正在為廣西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融入鄉村振興 醞釀甜蜜生活
甘蔗喜高溫、高濕,對乾旱、低溫等氣象災害相當敏感。
2015年,蔗糖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而正是在2014年底,一項有關蔗糖業發展的氣象工作也在醞釀和探索:自治區黨委、政府希望氣象部門開展蔗糖主産國的産量遙感監測和預測服務,以了解國際市場蔗糖産量的變化情況及其對廣西糖料蔗生産可能産生的影響。
隨之,圍繞甘蔗全産業鏈的氣象服務也迎來了轉型升級。近年來,氣象部門始終致力於“甜蜜事業”的精耕細作,創新開展全球主産國蔗糖産量預報和甘蔗智慧精準氣象服務技術創新與産業應用,創建“公益+市場”雙軌甘蔗氣象服務新模式。
實踐證明:2014/2015榨季至2021/2022榨季,氣象部門全球蔗糖産量預報平均預報準確率,比美國農業部同類同時段預報提高2.6%,累計發布的18期預報材料,準確率達96%—99%,為國家制訂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提供了決策參考;甘蔗氣象服務新技術新模式為産業節本增效5%—20%,2021年廣西大部分糖廠採納氣象部門關於推遲半個月集中砍收入榨的建議,使甘蔗糖分含量提高1%。
“近期低溫陰雨,我們按照精準的甘蔗氣象服務信息,合理安排甘蔗砍運,確保了糖廠的正常運轉。”廣西來賓東糖鳳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進點讚氣象服務為甘蔗豐收保駕護航,“預計今年甘蔗比去年增産40%以上。”
廣西農業資源豐富、條件優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打造“桂字號”農業品牌,氣象部門持續發力——
開展分作物、分時段、全鏈條的氣象為農服務,助力廣西糧食種植面積、單産、總産連續三年保持“三增長”;創建7個省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涵蓋甘蔗、芒果、沙田柚、六堡茶、荔枝、柑橘和桑蠶等特色農業品類;建成廣西智慧農業氣象數據庫,研發氣象為農智能直通式服務系統及縣域特色農業智慧服務系統,惠及近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芒果、柑橘等“氣候好産品”,開展香蕉寒害指數等保險試點……在氣象服務陪伴下,豐收的成果醞釀着廣西人民的甜蜜生活。
融入民族團結 寫下鮮活注腳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廣西氣象部門堅持錨定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和關鍵,不斷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水平,奮力在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中書寫氣象答卷。
強化頂層設計,着力謀劃培育廣西科技創新“三大支點”,分別以北部灣國家氣候觀象&為基礎的天氣氣候研究支點、以建設桂北岩溶生態氣象野外科學試驗等基地為核心的氣象服務支點、以面向東盟的氣象大數據應用與服務中心為支撐的區域防災減災保障支點,初步構建設計集中、資源集約、人才集聚的發展格局。
以科技創新淬煉發展實力,2023年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超90%,創近5年新高;汛期降水預測評分87.5,創歷史新高;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為61.8公里,為2015年以來的誤差最小值,邊疆民族地區氣象防災減災效益不斷凸顯。
以科技創新引領業務發展,重點支持邊疆民族地區氣象現代化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業務幫扶,指導恭城瑤族自治縣獲評全國首個氣候宜居縣;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建立桑蠶養殖精準氣象服務模式,産繭量明顯提高,增收達20%以上;幫助金秀瑤族自治縣獲評廣西首個“中國天然氧吧”;百色市芒果獲評氣候好産品,銷售價格每公斤提高約1元。
以科技創新強化人才支撐。實施廣西氣象“展翅翱翔”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和人才強基計劃,立足少數民族幹部職工人數佔近三分之一的實際情況,將少數民族幹部和科技人才列入中長期人才規劃,注重培養鍛煉。
此外,注重挖掘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氣象文化資源,打造氣象山歌、氣象諺語等一批特色科普品牌,不斷滿足廣西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氣象信息服務需求。(記者 周 映 通訊員 黃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