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尚未走下游船,一陣鏗鏘有力的鼓聲便從遠處傳來,沿碼頭拾級而上,嘹亮的壯族山歌響起,為一場精彩的民族風情表演拉開序幕。
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村民在進行民族風情表演。新華社記者 郭軼凡 攝
在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村民們對這番熱鬧景象早已習以為常。年逾五旬的壯族村民呂細梅是銅鼓表演隊伍中的一員,農閒時節,她常和愛人一起來到離家不遠的碼頭附近表演。
“他敲戰鼓,我敲銅鼓,有遊船過來我們就表演,節假日一天最多能有30多場演出。”呂細梅告訴記者,村裏的旅游發展起來了,表演節目既能增加一份收入,還能把老一輩的銅鼓文化傳承下去,“心裏很開心”。
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村民呂細梅身着壯族服飾敲響銅鼓。新華社記者 郭軼凡 攝
這個位於世界文化遺産左江花山岩畫山腳下的小村落,依託文旅融合發展,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部門着力打造文旅精品品牌,全面推動文旅振興、鄉村振興,不少村屯面貌因此煥然一新。
記者在廣西憑祥市憑祥鎮柳班村板班屯看到,三面環山的屯中,灰瓦白墻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水面上的房屋倒影清澈可見。村民熱情地牽起游客,邀請他們一起加入到歡快的舞蹈中。
“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柳班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衛祖告訴記者,原來村子發展落後,破敗的土坯房隨處可見。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邊貿産業和農業,並立足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主題文化公園,成為遠近聞名的研學點。
這是廣西憑祥市憑祥鎮柳班村板班屯風貌。新華社記者 郭軼凡 攝
崇左市龍州縣上龍鄉水隴屯依託天琴壯寨景區,探索出一條發展生態、高效、綠色特色農業産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伴隨着悠揚的琴聲,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位游客享用起當地著名的長桌宴。“我彈天琴有15年了,現在這裡的游客越來越多,天琴的魅力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來自龍州縣天琴藝術傳承中心的秦荔説。
“打開門就是越南,走兩步就進東盟”,毗鄰越南的地理位置,為這裡的村屯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機遇。地處中越邊境的崇左市大新縣碩龍鎮德天村,是著名的德天瀑布所在地。德天村黨總支部書記麻成武介紹,村裏採取“支部+公司+邊民”經營模式,為游客提供竹排觀光、家庭旅館住宿等服務,共創造了20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每月平均收入達5000多元。
民族風情游火熱,也帶動不少游子回鄉創業。畢業兩年後,壯族姑娘何夏雯今年5月和愛人一起回到耀達村做起了電商,售賣手工紅糖和農産品,“手工紅糖製作技法是代代傳承下來的,我們想通過網絡&&,把這些傳統手藝和文化推廣出去。”(記者郭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