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戲劇界表演藝術家盛讚第十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3 12/11 11:10:20
來源:南寧晚報

8位戲劇界表演藝術家盛讚第十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

字體:

  【原標題】8位戲劇界表演藝術家盛讚第十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

▶翁國生在京劇《王者俄狄》中的扮相 宋延康 攝

▲晉劇《千秋關聖》中的武凌雲 潘浩 攝

本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上,歐凱明(左)、李嘉宜同&飆戲 潘浩 攝

粵劇表演藝術家梁素梅 黃維業 攝

滇劇摺子戲《長生殿》中的陳亞萍(右) 宋延康 攝

▲晉劇《富貴圖》中的苗潔 潘浩 攝

▶崑曲《牡丹亭·驚夢》中的顧衛英 宋延康 攝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多年的真誠對話,文明互鑒,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取得了纍纍碩果。值此之際,首屆中國—東盟(南寧)文化月暨第十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在南寧舉行,這是一台從預告開始就備受期待和矚目的盛會。歐凱明、翁國生、梁素梅、李嘉宜、顧衛英、陳亞萍、武凌雲、苗潔8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齊聚綠城,暢談戲劇的傳承與創新。

  關於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

  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文化交流&&

  記者:對於此次戲劇名家與青年領軍齊聚綠城,參加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您怎麼看?

  歐凱明(粵劇表演藝術家,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我覺得,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是有很多共通面的,藝術在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通過交流,我們能夠了解別的國家的文化,別的國家也能了解到中國文化的意蘊,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搭建的交流&&意義非常重大。

  梁素梅(粵劇表演藝術家,首屆廣西“德藝雙馨”文藝家、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我親眼看到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這10年來影響力越來越大,今年更是有國內外幾十個劇團齊聚於此,劇組的年輕人能夠互相交流,學習到各地方的劇種,在文化的交流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翁國生(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我一直在關注着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的發展,這個活動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它利用了自己的特殊區位優勢,把東盟十國優秀的戲劇、舞蹈、樂曲請進來,用中國的戲劇藝術搭建起了一個深層次的文化交流&&,中國藝術家和東盟藝術家在這種文化形式的交流更具親和力,更具有魅力和藝術張力。可以説,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為戲劇界乃至整個藝術界搭建了一個美好的&&。

  李嘉宜(粵劇花旦,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在我看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已經形成了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通過這個&&,各個藝術門類、各個劇種相繼亮相,是一次很寶貴的機會更是一次很寶貴的經歷。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各個劇種都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各劇種也存在很多共性。戲劇周除了讓眾多的劇種進行同&展示,更是一次劇種間、演員間交流互鑒的好機會,對於繁榮各地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苗潔(晉劇名家,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我覺得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能夠促進全國傳統文化之間乃至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作為一名戲劇演員和戲劇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珍惜這次來到南寧的機會。

  武凌雲(晉劇表演藝術家,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這10年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的發展太快了,我看著它從一個“小方塊”變成了一個“大舞&”。我非常榮幸能把山西的晉劇帶到廣西,也在此學到了廣西的邕劇、粵劇、桂劇的表演。我希望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能越辦越大,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送到世界的舞&上。

  陳亞萍(滇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在我看來,南寧可以説是為中國戲劇開了一扇窗,面向東盟國家宣傳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僅為中國和東盟各國的藝術界搭起了交流的橋梁,還溫暖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情感。

  顧衛英(昆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主角獎獲得者):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搭建起了中國和東盟各國的戲曲和戲劇的交流&&,對於戲劇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希望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的面能更廣,內容能更豐富一些,宣傳力度也要更大一些。

  關於傳承和創新

  守住傳統文化優秀內容,以時代發展進行創新

  記者:您在戲劇事業的傳承與創新上有哪些思考和行動?

  歐凱明:我們需要做到“守正創新”。年輕人的培養是很重要的,要讓他們把傳統的東西學好。近10年來,我們也嘗試了多種創新的方式,在排戲時要有定位,特別是面對年輕受眾,戲劇的説教意味不能太硬。燈光舞美、戲劇節奏等方面也需要更年輕化,要能夠感動年輕人,讓他們能夠發自內心地願意走進劇院。

  梁素梅:“守正創新”是對我們戲劇工作者的一個鞭策,要把古老的文化藝術傳承下來後才能進行創新。現在的年輕人需要刻苦努力,練好基本功,對每個角色和行當都要熟練掌握。希望南寧能通過舉辦類似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這樣的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互相交流,把地方劇種展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面前。

  翁國生:我們表演的《王者俄狄》通過國粹京劇來演繹古希臘的經典悲劇故事《俄狄浦斯王》。在這部戲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強烈感覺到,古希臘悲劇帶來的心靈震撼。這種古希臘悲劇的文本結構和呈現的方式,實際上也是我們中國戲劇所缺乏的,在將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進行優勢互補。而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也讓我們通過一個嶄新的舞&呈現京劇藝術的四攻五法、以歌舞演繹故事的特性得到了更大規模、更大範疇的發揮,拓展了京劇藝術的空間和&&,也拓展了京劇演員的自我呈現空間。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方向。

  李嘉宜:好的藝術需要緊跟時代發展,傳承與傳播同等重要。傳統文化具有多元性,我們應當以時代審美觀念進行發展。近年來,我們以“粵劇+”的方式進行與傳統文化連接,如“粵劇+電影”“粵劇+科技”“粵劇+動漫”等方式,這些嘗試希望讓青年群體發現粵劇、了解粵劇,從而走進劇場感知粵劇藝術的魅力與博大精深,也是一種賦予傳統文化新活力的嘗試與實踐。這些創新實踐打開了我的藝術視野,滋養了我的表演藝術,我又嘗試着將這些滋養反哺於粵劇表演,期望為後續更多的守正創新實踐打開新思路。此外,還有更多的跨界嘗試都是希望以戲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以年輕的姿態擁抱傳統創新。我力求探索一條既符合傳統戲曲藝術法則,又符合現代審美追求的創新之路。

  苗潔: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最有力的表現。我覺得,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上,首先需要傳播,從娃娃抓起,讓小朋友發自內心地喜歡上傳統文化,知道這是他們的“鄉音”。戲曲走到今天,“守正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在守住傳統文化優秀內容的基礎上,再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觀眾的需求加入新的內容。

  武凌雲:這次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我們劇組帶來的《千秋關聖》將山西晉劇和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進行了結合創新,這種戲劇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戲劇藝術,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動力,能夠更努力去創造新的戲劇形式。

  陳亞萍:“守正創新”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條中國戲劇發展的道路。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優秀戲劇需要傳播,需要更多類似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這樣的&&去吸引年輕觀眾,讓他們喜歡上戲劇,從而自發地宣傳我們的戲劇。

  顧衛英:我覺得戲劇要發展,就要從小抓起。普及的程度要把年齡降低一些,想要年輕人關注戲劇的重點,在於要把戲劇獨有的藝術形式的美講解出來,讓年輕的觀眾真正看得到、聽得到、認識得到戲劇,培養年輕人欣賞戲劇的審美能力。

  關於南寧之行

  南寧觀眾懂戲,愛戲

  記者:您是第一次來南寧嗎?對南寧印象如何?

  歐凱明:我是廣西人,從第一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開始就多次帶團參加表演了。我能感受到市民朋友們對戲劇抱有很大的熱情,此次能回到家鄉非常開心。

  梁素梅:我就是南寧人。我看到,每年來南寧參加展演的劇團都受到市民觀眾特別是各大院校的學生的熱情歡迎,(有的演出)可以説是一票難求,這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翁國生:我們(劇團)首次在南寧觀眾面前亮相,希望能給觀眾們帶來全新的感覺。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能夠吸引全國及東盟國家這麼多劇團來此呈現自己地區的文化和藝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李嘉宜:我已經是第二次來南寧參加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了。戲劇周上有很多出經典名劇,有傳統的也有原創新編的。觀眾可以欣賞到粵劇流派的經典劇目和唱腔,又能夠感受到粵劇南派武戲的特色魅力。在我看來,南寧是一個有傳統文化根脈和對傳統文化具有情懷的城市,這裡不僅有時尚的氣息,更有眾多民族特色融合的濃厚文化氛圍。我很喜歡南寧觀眾看戲的氛圍,很懂戲,很愛戲。在演出的過程中時常會感受到和觀眾産生互動的情感,這對演員來説很是享受。

  苗潔:我是第三次到南寧了,我覺得南寧是一個山清水秀、物産豐富的城市,我特別喜歡這個城市。

  武凌雲:我來南寧已是第五次。每次和來自不同地方的同行交流表演,對我來説是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同行們的表演也非常精彩,這是壓力更是動力。

  陳亞萍:我2020年已經來南寧參加過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如今時隔3年再來,就像見到了“老朋友”一樣,有一種很溫暖很熟悉的感覺。這邊的戲劇氛圍太好了,觀眾也很熱情,舉辦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非常不簡單的。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受邀參與到這次的盛會。

  顧衛英:我是第一次參加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但並不是第一次來到南寧。我和南寧很有緣分,我是在南寧參加比賽評出來的梅花獎,對南寧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裡可算是我藝術道路上的一塊福地。(馮源)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