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山區如何實現綠色崛起-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3 12/08 09:50:51
來源:廣西日報

石漠山區如何實現綠色崛起

字體:

  【原標題】石漠山區如何實現綠色崛起——看忻城縣獲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背後的探索實踐

樂灘水電站。 潘顯高/攝

北更鄉村民忙着採摘金銀花。藍德龍/攝

在遂意鄉朝公村,蜂農和志願者正在割蜜。 藍春青/攝

在忻城繭絲綢産業園生産車間,工人正在作業。韋雨淇/攝

  調研主題:石漠化地區如何實現綠色發展

  調研關鍵詞:石漠化 綠色發展 “兩山”實踐 因地制宜 鄉村振興

  調研時間:2023年10—11月

  調研地點:忻城縣

  10月28日,忻城縣被命名為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該批廣西獲此殊榮的唯一縣份。

  忻城縣是廣西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國家退耕還林工程選定示範點之一。近年來,忻城縣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道路上,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産業,以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引領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路徑。

  在“兩山”實踐中,忻城從“資源索取”式老路向“生態回饋”式新路易轍,創新實施了紅渡鎮“蠶舞銀絲”賦能鄉村振興、北更鄉“點石成金”石漠化綜合治理、思練鎮“牛羊興業”生態種養循環和紅水河流域“碧水淘金”産業融合發展等一批典型實踐項目,讓“紅水”變成綠水,讓“石山”變成青山。“綠水青山”的轉化實踐,為廣西“重度石漠化土地減少面積居全國首位”貢獻忻城力量和經驗。

  A 石山叢中靠什麼發展?

  依——依託資源,涵養生態

  紅水河浩蕩奔流。大河之畔,忻城如碧綠明珠,矗立於山環水繞之間。

  這方自然山水,是賞賜,也是吝嗇——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忻城縣面臨“九分石頭一分土”的現實。“農人鋤着地,忽然發現少了一塊地。拿開草帽,才知被蓋在草帽下。”當地流傳的段子,道出了山多地少的現實,也説明了在石山叢中刨食之不易。

  嶙峋石山,靠什麼發展?忻城以“依託”“涵養”思維,在困境中謀出路。

  紅水河從忻城縣西北入境,流經遂意、紅渡、新圩、果遂等鄉鎮。沿河兩岸翠竹成行,碧樹婀娜,生態優美。紅水河上的樂灘水電站,讓湍急河水蓄出“高峽出平湖、綠水映青山”的壯景。

  “我們依託自然生態資源開發旅游業,讓群眾端上旅游‘金飯碗’。”忻城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樊紹光介紹,該縣加強文旅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文化旅游産業發展方式,讓文旅融合效益最大化。

  幾年來,該縣結合地理環境,積極打造紅水河流域“碧水淘金”産業融合發展模式——

  以紅水河生態景觀資源為核心,圍繞沿線生態振興、産業振興工程,以流域治理為主要手段,挖掘樂灘水電站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旅游價值。在清理河面“亂搭亂蓋”大棚房的同時,指導沿岸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推動“生態+農業+旅游”産業融合發展。

  忻城樂灘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內,國家重點水利工程桂中治旱工程就從這裡取水。該縣先後投入8400多萬元,用於濕地生態保護和濕地公園建設,實施河岸植被恢復、垃圾截污與廢棄物清理、網箱與採砂船清理、土著魚類增殖放流、環境綜合治理等。一系列濕地保護恢復工程提升了濕地的生態功能,維護了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紅渡鎮是該縣最臨近紅水河的鄉鎮之一。忻城縣投入180萬元,在該鎮六納村修建旅游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此外,該鎮實施村屯道路硬化、修建蓄水池及供水管網,改善了村容村貌,讓鄉村風貌美起來。

  “我們還聯動各部門,在紅水河沿岸示範村屯開展生活污水處理、垃圾集中收集、村莊綠化、改廚改廁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忻城縣生態環境局局長胥柳軍説。

  “碧水淘金”融合發展項目的實施,讓渾水禿山變成“金山銀山”。10年來,樂灘水電站工業總産值達67.2億元。樂灘濕地公園每年接待游客約5萬人次,帶來旅游收入500萬元。

  其中,紅渡鎮六納村最是受益。該村借助依水地理優勢、桑蠶産業生態優勢,開發遊船觀光、生態養生度假、鄉村文化體驗、休閒農業體驗等産品,提高旅游吸引力;桑黃、桑葚酒、桑葉茶、桑葉菜等鄉村生態美食讓游客增加玩興,提升旅游體驗感。

  “六納村的美麗蝶變,得益於紅水河流域‘碧水淘金’産業融合發展的實踐。”紅渡鎮六納村黨總支書記莫秋蘭介紹,六納村每年接待游客約1.2萬人次,帶動鄉村旅游經營收入約100萬元。

  B 如何定位方能長效發展?

  宜——因地制宜,因勢利導

  要保護,還是要發展?面對抉擇,忻城縣以“宜”字思維定位産業布局,立足資源稟賦,着眼長效常治,追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

  宜耕則耕、宜桑則桑、宜牧則牧。忻城在守好耕地紅線的前提下,對飼草充足、適宜牧業的地方,大力引進牛羊産業。

  以思練鎮為核心,該縣成功引進南方牛都、澳湖羊等全産業鏈龍頭項目,建立實施“生態種植—秸稈等副産品飼料化利用—畜禽養殖—養殖廢棄物處理—有機肥還田”的生態種養循環模式,實現養殖産業污染減量化、資源化發展。2022年,全縣肉牛出欄2.91萬頭、肉羊出欄8.154萬隻。

  如果説傳統牧業是向自然要“綠”,忻城縣則是注重開發“草牧業”,促進良性循環發展。該縣&&各項優惠政策,鼓勵群眾流轉土地種植牧草,成立草業公司、合作社,走“龍頭企業+合作社(分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牧草産業化、規模化生産,保障飼草供應,同時保護“綠意”。

  目前,中投牧業的“南方牛都”項目促進縣域內草料公司租用農戶土地1923畝種植牧草,惠及農戶885戶,帶動用工39人,戶均增收2500元。為滿足養殖需求,該項目全年向53家草料公司收購牧草2.83萬噸。項目達産後,預計輻射帶動全縣110個養牛合作社,受益人口約15萬人。

  “種草養牛”模式讓思練鎮練江村養牛大戶莫仁章嘗到甜頭。2022年,他一年銷售肥牛和牛犢1000多頭,扣除成本後,收益約80萬元,牧草用不完還能以約500元/噸的價格出售。

  在思練鎮桃源林場,這裡有光大牧業澳湖羊全産業鏈項目的核心種羊基地。項目總投資2.188億元,年生産銷售3萬隻種母羊,項目包括肉羊屠宰深加工食品廠、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肉羊大數據中心、配合飼料廠。

  “這裡良好的生態氣候、豐富的飼草資源,為我們企業發展生態肉羊産業、打造‘壯美羊’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光大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潤樹説,目前基地存欄1.7萬隻,今年已銷售公羊及母羊5000多只,收入1500萬元。待項目全部達産後,將輻射周邊肉羊養殖合作社150個,帶動全縣30萬隻肉羊出欄,安置就業人員2000多人。

  C 堅持什麼樣的發展理念?

  以——以人為本,綠色人居

  “任豆樹下金銀花,治了環境又發家,先摘花來後收樹,石頭山上能致富。”“兩山”理念的光芒,在當地以山歌的形態廣為傳唱。

  忻城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原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該縣將石漠化治理與特色産業發展相結合,引導北更、遂意、古蓬、紅渡、思練等鄉鎮群眾,大面積種植任豆、竹子、桑樹、油茶等經濟林木,以及草珊瑚、金錢草等林下經濟作物,任豆、桑樹下還套種金銀花。

  北更鄉曾是忻城縣石漠化最嚴重的鄉鎮之一。該縣在北更鄉以“點石成金”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打造“治石”樣板——將林業産業與林下經濟結合,引導群眾選擇“任豆+竹子”“任豆+桑樹”“金銀花純林”等多種石山造林模式。其中,“任豆+桑樹”混交林主要用於坡耕地造林,“任豆+金銀花”混交林主要用於石山坡耕地和石山造林,任豆純林主要在低丘、低山、石山全坡位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造林。

  以産業發展帶動石漠化治理,北更鄉在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産業建設等林草植被恢復工作的“組合拳”中,增加了森林植被恢復,有效遏制土地石漠化。如今,北更鄉成為中國有名的“金銀花之鄉”。2022年,該鄉金銀花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幹花産量1120噸、産值達5300萬元,帶動種植戶年均增收2000元,輻射全縣種植金銀花10.6萬畝。

  “我們獨闢蹊徑,‘綠’中淘金,讓綠色生態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忻城縣林業局局長藍日光介紹,該縣林業部門不斷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和林地生産力,推動森林資源培育轉型升級,延伸綠色産業鏈。

  石漠化治理,久久為功,久久顯功。目前,忻城縣森林覆蓋率較2012年增長了8.5%,達到67.22%;石漠化面積由2011年的945.6平方公里減少到832.52平方公里。

  當前,忻城縣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大地綠色蔥蘢、河水清澈、空氣清新、水土流失減少。

  水環境質量提高了,長壽人口隨之增多。今年10月,該縣經專家認定,長壽人口比例遠超“世界長壽之鄉”的評定標準,通過了“中國長壽之鄉”認定。

  D 傳統産業如何謀求發展新路?

  易——易轍更張,順勢突圍

  “當前,忻城縣在守正創新中突圍發展,大力實施‘農業穩縣’‘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全力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努力打造成為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舒適、社會空間和諧共生的生態美麗新家園。”忻城縣縣長沈國章説。

  如今,忻城縣的兩個傳統“蟲”産業,見證綠色發展實效——

  一是桑蠶。發展桑蠶産業,對生態環境要求高。忻城縣能鞏固“全國桑蠶第二大縣”的地位,是生態環境建設成果的體現。該縣實施“蠶舞銀絲”賦能鄉村振興模式,實現農民穩定增收。

  該縣重拳治理污染,取締污染企業,致力發展桑蠶産業。目前,該縣桑園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2022年鮮繭産量近4.1萬噸,産值21.21億元。

  紅渡鎮六納村,可謂促進桑蠶産業富民增收的樣板示範。該村種桑面積1050畝,以前村民固守傳統技藝,桑蠶産業經濟價值不凸顯。近年來,為破解傳統産業發展難題,該村開創“桑園管理網格化、小蠶飼育自動化、大蠶飼養機械化、技術服務網絡化、綜合利用鏈條化”的“五化”技術標準工作模式,推進桑蠶産業由粗到精的嬗變。

  以龍頭企業帶動全産業鏈發展。2020年忻城縣以粵桂協作為橋梁,引進深圳同益新中控實業有限公司共建廣西忻城繭絲綢産業園項目,入駐紅渡鎮工業園區。項目一期於2021年7月開機試産,至今産值近1億元。

  該項目的實施,改變了忻城縣繭絲綢産業結構單一、農産品商品率低的狀況,以精深加工帶動桑蠶生態種養,促進繭絲綢提質增效,以現代科技帶動繭絲綢加工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桑蠶全産業鏈的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落戶,還帶動忻城縣及周邊縣市桑園改良面積50萬畝以上。

  二是蜜蜂。在遂意鄉,養蜂産業的興起,是蜜源增多、植被覆蓋率提升的有力佐證,也是促進生態恢復、保護植被的綠色發展路徑。群眾依託生態宜人和蜜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石山蜂蜜産業,蜂蜜産業已覆蓋11個村,涉及養蜂群眾800多戶,養蜂數量近2800箱。群眾生活逐漸“甜蜜”起來。

  綠水青山是引領鄉村振興的巨大財富。忻城縣在綠色生態發展中,走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綠色”路徑,享有“桑蠶之鄉”“金銀花之鄉”“珍珠糯玉米之鄉”等美譽。(蒙進煌 盧彬彬 藍春青)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