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大餐”驚艷基層群眾文藝會演
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展演的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壯族舞地獅。
◀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展演的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毛南戲。
▼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展演的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瑤族猴鼓舞。
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展演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壯族銅鼓習俗。
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展演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壯族打扁擔。
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展演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劉三姐歌謠。
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展演的國家級項目:非遺銅鼓舞。
在剛剛落幕的第十一屆廣西基層群眾文藝會演中,來自廣西各基層群眾文藝創作、表演等人才隊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百姓創、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舉辦了十屆的廣西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已成為了廣西各族群眾謳歌黨的領導、禮讚美好生活的重要舞&。開幕式晚會和惠民演出中,展演了壯族銅鼓習俗、壯族補糧習俗、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壯族打扁擔、瑤族猴鼓舞、金城江壯族舞地獅、毛南戲等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非遺項目。豐盛的非遺“大餐”,成為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第十一屆廣西基層群眾文藝會演是我市成為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後,舉辦的規模最大、參與演員最多、觀眾人數最多的文藝演出活動,也是展現河池市豐厚的非遺底蘊、展示非遺項目多樣性的最好舞&。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精心策劃,科學編排,使河池非遺項目在基層群眾文藝會演的舞&上綻放出璀璨奪目之花。
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璀璨多姿
河池是多民族聚居區,境內的壯、漢、瑤、苗、仫佬、毛南、侗、水等多個民族群眾團結一心,和諧共處,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擁有自治區級非遺項目達105項。在本屆會演期間,瑤族猴鼓舞、毛南戲、金城江壯族舞地獅等相繼亮相,讓群眾在家門口品嘗了充滿民族特色的非遺文化“大餐”。
瑤族猴鼓舞是東蘭縣瑤族同胞的傳統民間舞蹈。傳説為了紀念猴子助戰有功,瑤民模擬猴子動作,創造了這種舞,取名叫“猴鼓舞”。該舞蹈主要盛行於布努瑤的祝著節和其他慶典、喜慶的活動中。瑤族猴鼓舞一般由12至16人進行表演,4人打銅鼓,1人打皮鼓,1人打銅鑼,2人敲小皮鼓,4至8人跳舞(2名壯漢,4-6名少女)。當鑼聲一響,銅鼓皮鼓便有節奏地敲打起來,有十余套不同打法,邊敲邊舞,忽兒像雄鷹騰空,忽兒像鯉魚躍龍門,動作粗獷有力,舞姿優美大方,跳舞少女拿着竹帽、木棍,穿插在舞場裏扇風歡舞,有時學猴偷吃仙桃,有時學猴攀崖跳樹,舞蹈場面熱烈,情緒奔放。特別是兩名瑤族漢子,用牙齒咬住20至30公斤重的銅鼓叼起轉場走時,舞蹈場面達到了最高潮,也最能吸引人。2008年,瑤族猴鼓舞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毛南戲是流行於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族聚居地的一種民族戲曲表演形式。是在毛南族“肥套”(即“還願”)儀式中的歌舞樂戲表演基礎上,吸收了許多本民族的民歌腔調,並借鑒其他劇種的表演形式發展起來的。在儀式過程中,為了迎合群眾需要,吸收了許多當地民歌和民間故事傳説,形成簡單的故事情節,進行即興表演。這些表演雖有固定的情節、唱腔、唱本,但語言和動作是即興的,可以跟觀眾互動,非常受群眾的喜愛,被毛南族群眾稱為“戲”。毛南戲的表演形式以程式化表演為主,角色行當大體上分為生、旦、醜三種。毛南戲的唱腔曲調有10余種,分為板、腔、調三類,腔類有路腔、哀腔、憂腔、送花腔、金條線、浪腔、比腔、歡腔。板類有罵板、哭板;調子類有探情調、定情調、懷調、相思調等。其集合了文學、音樂、民歌、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蘊含了具有育人功能的道德觀念與價值觀,通過毛南戲可以了解到毛南族的社會歷史痕跡,具有極其重要的民族歷史研究價值。
金城江壯族舞地獅歷史久遠,傳説老人過世,舞獅是為了趨吉避兇。舞獅為兩人,一人舞獅頭,一人直立舞獅尾,舞步以蹲姿為主,走“之”字步,直立拿獅尾者無動作,只做輔動。以前只有在老人過世時才舞此獅,老人過世,家裏的女兒都會各自請獅護送,女兒多請來的獅子就多,出殯結束還相互歡送,擺酒送獅。如今部分村民也用於春節作歡慶熱鬧娛樂活動,寓意在新的一年裏給大家送上好兆頭,平平安安。
“國字號”非遺項目爭奇鬥艷
會演期間,劉三姐歌謠、壯族打扁擔、勤澤格拉、補糧敬老習俗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競相亮相,成為本屆會演的一大亮點。
劉三姐歌謠主要流傳於我市宜州區以及其他壯族聚居區,涉及10多個縣(市)。大體分為生活歌、生産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及創世古歌等7大類,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比較完整,歌謠種類豐富多樣,傳播廣泛。劉三姐歌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它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還具有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2006年5月,劉三姐歌謠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丹“勤澤格拉”是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舞蹈,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積澱的文化結晶,其內容蘊藏着白褲瑤的歷史、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諸多內涵。“勤澤格拉”是白褲瑤語的音譯,意為“打老猴”,因以銅鼓伴奏又通稱“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源自白褲瑤葬禮習俗,是葬禮習俗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的銅鼓祭祀。“勤澤格拉”表演由一面皮鼓指揮,眾多銅鼓有節奏地敲打,銅鼓與風桶共鳴,指揮者邊擊邊舞,動作模仿自然界猴子生活習性,眾人圍之伴舞,動作古樸、粗狂敏捷、剛勁有力。“勤澤格拉”的基本動作有雙擊鼓、單擊鼓、繞鼓雙擊鼓和猴子戲鼓等14個步驟,共70個節拍,分為懷裏式、瑤裏式、岜地式和紀後式,以紀後式和岜地式較為普遍。2014年11月,南丹“勤澤格拉”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敬老習俗(壯族補糧敬老習俗)源於壯族尊老敬老傳統,和壯族“命由魂生,魂由糧養”的觀唸有關,是壯族孝老、尊老、敬老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地方資料中,補糧亦稱“添糧”“盤糧”“天糧”,是為老人祝壽的人生禮俗。所謂“糧”,在壯族信俗觀念中是一個人與生俱來、供養其靈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糧”,年紀大了,魂糧少了,就要“添糧”以“補壽”。2021年5月,敬老習俗(壯族補糧敬老習俗)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壯族打扁擔,壯語“打魯列”,是以扁擔和板凳等作為舞具,模擬農業生産勞動的壯族傳統舞蹈,唐人劉恂《嶺表錄異》、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已有相關記載。清道光《白山司志》、民國《隆山縣誌》都詳細記載了壯族打扁擔舞。廣泛流佈於廣西境內都安、馬山、上林、大化、東蘭、南丹等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為核心傳承地區,流傳時間最久遠,形式和內容最豐富,保護傳承效果最佳。壯族打扁擔實踐者是全民性的,無論男女老少均可實踐,每逢春節、三月三,都安縣壯族男女老少便歡快地跳起扁擔舞,舞蹈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舞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旁,按規定的點子擊打,配以竹筒、皮鼓、鑼、小镲組合的打擊樂伴奏,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氣氛熱烈。打扁擔一般是通過家庭、師徒口傳心授,也有社會傳承的方式。壯族打扁擔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每一位壯族群眾都是舞者,大家在勞動中傳承,在生活中起舞,在各地形成多種打法獨特的舞蹈動作。壯族打扁擔具有舞蹈的獨特性、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舞蹈的豐富性和寓教於樂的知識性。2021年,都安申報的“壯族打扁擔”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目前,河池市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項目數位居廣西第一。這些身披“國字號”的非遺項目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突顯各民族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在當代社會有消除人與人之間隔閡,解決現代人際交往問題的重要價值。同時對滿足各族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和諧,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讓保護區成為傳承非遺的“核心舞&”
近年來,我市積極以傳統節日為抓手,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通過舉辦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傳承和弘揚珍貴的非遺項目,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廣大群眾共享非遺文化保護成果,營造歡樂和諧、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讓非遺之花、民族文化精粹綻放更璀璨的光芒,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就是展示我市非遺傳承發展的良機。
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説,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加入那麼多的非遺項目進行展示,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突出銅鼓文化,提高保護區內非遺保護成果。作為目前廣西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由文化和旅游部於2012年底批復設立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實驗區於2023年7月通過驗收,正式確定為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保護區以河池市紅水河流域為中心,對集中分佈、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銅鼓習俗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文化生態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保護範圍涵蓋河池市全境11個縣(區)。所以在本次開幕式晚會上就展演了很多我們河池的非遺項目,展示保護區建設成效。
提高思想認識,強化責任擔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區的建設發展,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關心支持和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具體指導下,我市把抓好保護區的建設發展作為提速推進“六新河池”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編制保護區總體規劃,&&《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河池市民間傳世銅鼓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設立保護區建設專項資金,成立保護區專職管理機構,構建了制度配套體系、保護傳承體系、現代傳播體系等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加強銅鼓文化和文化生態的保護。所以,在開幕式晚會的節目上展現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
加強非遺保護意識,努力提升非遺項目傳承。保護區建設秉承“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圍繞銅鼓文化保護傳承,構建了非遺項目四級名錄保護體系,現有劉三姐歌謠、壯族螞蟲另節、毛南族肥套、仫佬族依飯節、瑤族服飾、壯族銅鼓習俗、密洛陀、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仫佬族古歌、壯族打扁擔、瑤族祝著節、敬老習俗(壯族補糧敬老習俗)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數位居廣西第一,自治區級105項、市級155項、縣級98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人、自治區級85人、市級162人、縣級367人。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工作方針。能在如此重要的活動展示展演我們的非遺傳統項目,這就是最好的傳承。
充分展示了保護區內“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成效。本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融入那麼多非遺項目,目的是展示我們河池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特色濃郁的非遺項目,借助第十一屆廣西基層群眾文藝會演的&&,更好展現河池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成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東風 陸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