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鄉愁記憶 賦能和美鄉村 廣西紮實推進地名文化建設 -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3 11/07 09:37:49
來源:廣西日報

守護鄉愁記憶 賦能和美鄉村 廣西紮實推進地名文化建設

字體:

【原標題】我區紮實推進地名文化建設——守護鄉愁記憶 賦能和美鄉村

  古裏路、調埠路、武刀路、珠場路……日前,北海市冠頭嶺附近一批新命名的道路在當地廣受關注,它們引自明初抗倭的“珠場八寨”名稱。今年5月,《北海城市道路路名規劃》通過審批新命名630條道路,這批路名凸顯了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成為展示歷史文化的重要名片。

  前不久,民政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該行動涵蓋地名方案編制、命名設標、文化保護、採集上圖、信息服務等地名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致力於提升鄉村地名建設水平,推動實現城鄉地名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我區各級民政部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在地名管理機制和標準體系、地名文化傳承與保護、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積極創新實踐,通過深化地名信息服務把鄉村與城市聯通起來,通過挖掘地名內在價值把城鄉的資源要素釋放出來,讓地名成為看得見的生産力、摸得着的鄉愁鄉情。

  深化地名建設 賦能鄉村振興

  “難以置信,百色居然有一條可以同時看到峽谷湖泊的絕美徒步路線。導航弄外屯,自駕直達山腳……”今年暑假,旅行博主“石衣”與家人從貴州興義自駕來廣西旅游一個多月,到河池都安吞榜天窗玩水、百色凌雲浩坤湖徒步、柳州融水深山溯溪、桂林興安貓兒山探秘漓江源……無論是知名景區、還是隱藏山中的小眾景點,她都能憑藉手機精準導航抵達目的地。

  在陽朔縣興坪鎮大面山腳下,村民周德妹在自家的果園邊上平整了一小塊土地,新建了一家小鋪面,為前來爬山的游客提供停車、休憩補給服務。“游客都是直接搜索地名,通過手機導航自駕過來的,非常方便,如今來這裡旅游的外地游客更多了。”周德妹説,通過為游客提供服務,她家也吃上了“旅游飯”,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旅行博主在廣西暢游小眾景點,村民在家門口能吃上“旅游飯”,這是我區深化鄉村地名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隨着鄉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鄉村地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密集,人們對鄉村空間定位精細度的需求越來越高。我區各地不斷探索地名建設新路徑,聚焦百姓痛點、難點問題,推動鄉村地名“入網”“上圖”,以地名建設為鄉村發展賦能,讓鄉村要素流動更便捷、更智能。

  百色市聚焦鄉村百姓出行導航、快遞物流不便的現實問題,共完成地名採集上圖近3萬條,規範標注鄉村地名2萬餘條,新增地名覆蓋全市2萬多個鄉村居民點,有力促進了群眾出行導航、快遞進村、山貨進城。

  玉林市通過利用地名普查成果轉化成“圖”、推動地名採集上“圖”、建設地名數據共享“圖”——這三張“圖”織牢鄉村地名網,推動地名服務與寄遞物流下鄉、工業品下鄉、農村電商建設等深度融合,打造“陸川豬”“容縣沙田柚”“陸川橘紅”等知名地理標識,提升鄉村産業品牌的附加值、影響力和美譽度,推動“地名+地理標識”為特色農産品賦能。

  防城港市防城區深入鄉鎮村屯,了解群眾對各類地名使用需求,及時修正非標準地名,標注新生地名,校準地名位置,並結合有利於農民增收而開展的鄉村旅游、農家樂和土特産推銷等經營需求,在鄉級地名圖上增加標注鄉村旅游、鄉村景區、農家樂和土特産産地等興趣點,切實為農民提供方便實用地名信息服務。

  弘揚地名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地名,孕育於一方水土,承載着一方文化,也映照着當地自然風光、歷史文化。

  位於南寧市中心的三街兩巷始建於宋代,是廣西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擁有南寧市區唯一保留下來的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民居群。“三街兩巷的道路命名時,就充分考慮到所在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南寧的核心,承載了很多老南寧的記憶因素,對老南寧的老街巷、文化古跡等進行梳理來採詞,盡量採用廣為人知、耳熟能詳的老地名,留住老南寧的‘根’。”南寧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金獅巷、銀獅巷是恢復三街兩巷片區有名的老街巷的舊名;城隍廟東(西)巷、大戲院東(西)巷則是根據正在恢復重建的著名建築城隍廟及中華大戲院來定名;倉西門巷、鎮江門巷因舊時南寧的八大出城口中的“倉西門”與“鎮江門”而得名。

  “來到這裡就像穿過了時光隧道,倣古建築、熟悉的街道名、回蕩在小巷打金舖上空的敲打聲,仿佛回到了古邕城的悠悠歲月。”老南寧人徐濤&&。

  智慧地名服務 “點亮”和美鄉村

  “看!路牌上還有二維碼。”在桂林市興安縣江頭村路口,印製在路牌上的二維碼吸引了不少村民和游客的目光。

  “拿出手機掃一掃,不僅可以查詢到村名來歷、含義和歷史沿革,村民還能通過掃碼導航、定位,便捷繳納水費、醫保、辦理民政救助業務等,做到足不出村辦政務。”興安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蔣仁秀介紹。

  2022年9月,興安縣被民政部確定為“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全國試點地區。該縣根據地域特色,推進數字化鄉村建設,新製作安裝“智慧化”二維碼地名特色標誌牌550塊,鏈結20多個惠民小程序,實現地名信息賦能鄉村振興。此外,以圖上標注的鄉村地名為“錨點”,引導群眾自主採集惠農助農興趣點1983個,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重點産業和快遞電商發展,使地名服務“實起來”“活起來”。

  桂林市開發製作了地名標誌管理系統,收錄了主城區已命名道路信息約1100條、地名標誌信息1790條、社區村屯信息376條,為群眾提供掃碼查地名、地名標牌報修等便民服務。柳州市以地圖中心、特色柳州、政策法規、消息反饋、信息採集5個模塊的微信服務小程序,通過小程序及時將地名信息“上圖”,宣傳地名政策和“地名+美食”“地名+網紅打卡地”,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地名數字化服務。

  自治區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負責人&&,我區正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通過編制科學、系統的地名方案,加大地名命名力度,規範標準地名使用管理,實現鄉村地名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真正發揮地名信息的基礎性作用,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數據支撐,方便群眾出行、指位、導航,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記者 何明華 通訊員 蒙向梅)

【糾錯】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