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抱籽幸福長——廣西推動庫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資訊推廣 > 正文
2023 11/03 18:32:04
來源:廣西日報

石榴抱籽幸福長——廣西推動庫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觀察

字體:

【原標題】石榴抱籽幸福長——廣西推動庫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觀察

大化瑤族自治縣岩灘水電站庫區各族移民開展“壯族三月三 大化嘉年華”活動。

  廣西現有大中型水庫308座,納入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范圍的人口指標數為179萬人,其中64%是少數民族。截至2021年底,全區有大中型水庫移民村4208個。

  2008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集中力量,以打造水庫移民新村為抓手,全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水庫移民新村3394個。我區水庫移民收入水準持續提高,到2022年底,移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72萬元,較上年增長7.8%,達到全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99.02%;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建設了一批宜養宜居水庫移民新村,美麗家園建設逐步由整村推進向整縣、整庫、整片推進發展,呈現環境優美、生産發展、生活寬裕、社會和諧穩定的喜人景象,處處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西北樂村 夯實共同富裕好底本

  果滿坡,香滿村,白墻青瓦映樹叢,花果山裏住人家。澄碧湖水繞村過,大山兒女迎面來。山更青、水更綠,鄉親們腰包鼓、生活富,水庫移民脫貧後共同邁上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今日澄碧湖水庫的移民生活會是這番景象?

  撫今追昔,作為水庫移民二代,百色市右江區西北樂村那烈屯岑晶開説,過去想都不敢想。

  西北樂村是澄碧湖水庫最偏遠的水庫移民村,原是茶馬古道上的皈樂圩場,水庫淹沒後,移民先後三次搬遷,最後定居于水庫西北角的荒坡上,因為貧窮而得名。現826戶3682人,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瑤、漢、彝等多民族聚居的水庫移民村。

  澄碧湖水庫建設以後,各族人民多數就地後靠,由于缺乏土地,交通不便,生活變得艱難起來。“十三五”時期,西北樂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經過精準扶貧,已全部脫貧,現西北樂村是右江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

  小村大變,淵源有自。當問到西北樂村是如何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時,村支書羅營滿是自豪地説,西北樂村走的是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之路。

  該村歷屆班子,堅持黨建引領,從開荒種蔗解決吃飯問題開始,先是帶領大家在水庫消落區探索種植西瓜、在坡地上種植甘蔗取得大豐收,積累了第一桶金;接著引進芒果種植技術,建設五星級芒果核心示范區、瓜糧菜果輪作示范基地,融合發展農業採摘、庭院經濟、電商購物、旅遊觀光等新産業新業態,富民産業遍地開花且茁壯成長。到2022年,全村每人平均收入達2.1萬元。

  同時,依傍風景秀麗的澄碧湖,重點打造“五湖四海”特色旅遊品牌,配套建設壯鄉農家休閒體驗區、小西客棧、晚霞露營基地和交通、景觀臺等基礎設施,建起初心課堂、紅色閱覽館、民族團結記憶館、右江區非遺展示館、名特優産品展銷館、壯韻歌海演出臺,把西北樂村建設成為留得住鄉愁、映照悠久歷史、展現時代風尚和庫區風光的民族特色村寨。

  如今,西北樂村這個在以前幾乎沒有任何産業的庫區移民村,成為鑲嵌在澄碧湖水庫邊的一顆璀璨明珠。

  常吉社區 打造文旅融合新天地

  “常吉建設新天地,家家戶戶換新裝,河邊路邊有欄桿,大路寬敞像城市。” 走進大化瑤族自治縣岩灘水電站移民村常吉社區下吉屯,移民二代許仕宏代表常吉社區移民唱起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山歌。

  “我們剛搬到這兒時一窮二白,溫飽沒著落。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今天的常吉,一點都不誇張。”站在新建的4層270多平方米的房子前,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同為移民二代的黃敏回憶起孩童時代,有太多的感慨。

  早年,岩灘水電站庫區移民集體陳情頻繁,曾經是影響廣西社會和諧穩定的“火藥桶”。如今,岩灘水電站庫區移民村不僅是民族團結的示范村,還是水庫移民新村建設的示范村。

  岩灘水電站庫區由“亂”到“治”、由“不穩”到“和諧”,這其中長期補償移民安置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岩灘水電站建設,淹沒大化、東蘭、巴馬、南丹、天峨5個縣(自治縣)20個鄉(鎮)94個村民委,1992年搬遷人口4.32萬人,生産安置人口6.24萬人。由于提前一年蓄水發電,岩灘庫區移民多數就地後靠,資源缺乏,生活困難,一直靠國家補助的每人每月24.5斤大米過日子,多年來,水庫移民遺留問題突出。

  2009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了《紅水河岩灘水電站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規劃設計報告》,給予 “一個補助、兩個扶助、一個一次性基礎設施投入”的遺留問題處理政策,歷經12年的艱苦努力,動態投資22億多元,有效改善了移民人居環境,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移民生活日趨穩定,庫區走上了文明和諧的發展道路。

  2016年以來,在自治區生態移民發展中心對口幫扶下,常吉社區多渠道籌措資金1032萬元,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帶動脫貧戶287戶、移民戶274戶增收,增加集體經濟收入8.3萬元。到2022年,常吉社區每人平均收入已達1.2萬元,是岩灘庫區每人平均收入水準較高的移民村之一。

  “民族團結示范建設是我們搞發展的最好機會。”黃敏説,在上級扶持下,常吉社區投入項目資金1.15億元,深入實施水庫移民整村提升工程,庫區面貌日新月異;依托岩灘電站山水風光資源,打造“美女峰”文旅品牌,組織舉辦“三月三”歌圩節,不斷豐富移民的文化生活。“移居”變“宜居”,移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離開常吉時,岩灘鎮領導告訴記者,鎮黨委、政府正在申請專項資金,打造岩灘鎮民族團結走廊、建設三月三歌臺,要把岩灘鎮建設成為紅水河流域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基地、鄉村振興的示范基地、水庫移民新村建設的示范基地、庫區文旅産業發展的示范基地。

  富津村 深耕産業振興新路子

  豐收圖景,驚艷初秋。站在西津水電站庫區橫州市馬嶺鎮富津村前,撲面而來的是花香,上千畝茉莉花一眼望不到邊,村民三三兩兩在田間採摘茉莉花。

  “過去因為缺水,只能種植木薯,收入低下,現在自來水接通到地頭,大家都種植茉莉花,茉莉花成了庫區的‘富民花’。”富津村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費必永介紹,富津村現有260戶1100人,是壯、漢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水庫移民村。在中央直屬水庫6年規劃和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直接推動下,經過20余年的艱苦奮鬥,目前全村已經實現了農業産業的現代化,全村土地60%以上實現了高效流轉,僅種植茉莉花每年每戶收入均在七八萬元以上,加上租金、務工等收入,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

  不僅是富津村,在西津水電站庫區,移民村不僅是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而且還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示范基地。

  “庫區基礎設施和生産開發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推動形成了茉莉花生産基地,而土地生産率的全面提高又極大促進了庫區土地的高效流轉,給移民群眾帶來更多實惠。”橫州市水庫移民安置服務中心主任李程説,2012年以來,橫州市在庫區精心打造“1+9”産業群,大力發展茉莉花上下遊和延伸産業,實現了種植模式、加工方式、品牌打造、産業結構、發展品質的“五個轉變”,茉莉花産業品牌在富民、活企、強市、興效等方面發揮骨幹帶頭作用,水庫移民每人平均收入大幅度提升。

  據初步統計,截至2022年底,橫州市茉莉花種植面積12.8萬畝,花農34萬人(其中水庫移民6萬余人),年産茉莉鮮花10萬噸、茉莉花茶8萬噸,茉莉花(茶)品牌綜合價值達218.14億元,水庫移民每人平均收入超2.2萬元。

  “把鄉村振興融入庫區民族團結工作,把推進産業發展、助農增收致富作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長效機制,譜寫新時代民族團結廣西新篇章。”自治區生態移民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民族團結已融入庫區移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五個認同”日益深化,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記者 周映 通訊員 滕熹 實習生 寧思)

【糾錯】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