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傾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共建宜居宜業和美家園-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3 11/03 18:30:37
來源:廣西日報

廣西傾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共建宜居宜業和美家園

字體:

【原標題】廣西傾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共建宜居宜業和美家園

  壯闊大搬遷,一步跨千年。

  隨着“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各項任務全面完成,廣西久困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71.02萬人,告別窮山溝進城入鎮,在集中安置區成為“新居民”。

  從“山頭”到“城頭”,從啃下脫貧攻堅最硬的骨頭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廣西上下同心、一往無前,披荊斬棘、奮楫破浪,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全力以赴抓好後續扶持工作,推動易地扶貧搬遷高質量發展。

  2022年12月,我區又&&《廣西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圍繞搬遷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針對性研究制定31條措施,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確保人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新生活 賺錢顧家兩不誤

  10月10日,走進天等縣龍岩易地搬遷安置點殘疾人就業幫扶車間,殘疾人梁太崗和妻子鄧玉敬正在低頭趕制一對串珠獅子。

  “感謝政府幫找到這份工作,我們夫妻倆每天在車間舒舒服服做工,不用奔波勞碌,還能照顧生病在床的兒子。”梁太崗説,以前在山裏家裏兄弟多,分不到房子住,一家4口擠在一間租來的集體倉庫裏,他和妻子、兒子3人都有殘疾,什麼活也幹不了,生活非常艱苦;現在搬到社區住進78平方米的新房子,樓上是住房,樓下可上班,上下樓有電梯,很方便,他説,做夢也沒想到。

  2018年底,崇左市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龍岩社區建成,天等縣13個鄉鎮1869戶8627名建檔立卡群眾陸續從山裏搬進社區。

  搬進新房子,興起新産業。

天等縣天等鎮龍岩社區扶貧車間工人正在製作雙肩包。記者 周映/攝

  為促進農戶就近就業,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天等大力推行“易地搬遷+幫扶車間”模式,打造“樓上可安居、樓下能就業”的就業幫扶車間一條街,打通市場需求與勞動力需求之間的壁壘,一些車間産品還可手工外發到家,破除生産線的局限,解決社區弱勢群體就業難題,真正實現“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讓“小車間”走活易地搬遷安置“一盤棋”。

  目前,龍岩社區共引進企業進駐15家,進駐的企業涵蓋製衣、電子元件組裝、首飾加工等,産品遠銷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年産值超8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累計帶動就業1196人次,其中龍岩社區搬遷勞動力153人,建立殘疾人幫扶車間1家,帶動殘疾人就業42人,人均月工資收入在2000到8000元不等。

  廠房搬到家門口,就業不用去遠方。

  紡紗、織布、繪紋樣、刺繡、縫製衣服,初秋的暖陽下,南丹縣易地搬遷安置點朵努社區“瑤望天下”核心景區門口的游廊裏,10多名瑤族婦女正在向游客展示製作瑤族服飾的技藝。

  今年4月景區重新開放後,擁有瑤族服飾手藝的搬遷戶何美群就在景區務工,“搬出破舊的木頭房,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我還找到了工作,每月上班10天,一個月能掙1000塊錢,比以前在家務農輕鬆多了。”何美群説着搬遷後的變化,眼裏滿是欣慰。

  2017年,1.35萬白褲瑤群眾搬離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的大石山區,實現“搬得出”後,南丹縣全力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穩得住、有發展、能致富”上,致力將朵努社區打造成為全國聞名的安置區、民族村、旅游村、致富村。引進丹泉集團投入資金近10億元,建設集文化創意、文化傳承、文化體驗、文化展演於一體的“瑤望天下”核心景區,帶動2000多名搬遷群眾通過在景區就業、參加非遺展演、銷售文旅産品等增加收入,輻射帶動白褲瑤聚居區的20多個村(社區)參與就業創業發展。

  大力穩崗就業,脫貧群眾幹活有勁頭、生活有奔頭。

  “通過培訓,我掌握了面點製作新技能,拿到面點師初級證書,現在和愛人在苗家小鎮租了35平方米的門面開了一家包子鋪。”融水苗族自治縣易地搬遷安置點苗家小鎮搬遷戶賈海梅説,搬遷前,在老家沒有房子、沒有技能,沒有辦法討生活,現在有了自己的家,開店做了老闆,包子鋪利潤不算太多,但每天也有三四百元收入,細水長流,收入穩穩的。

  穩就業,就是穩人心。廣西從強化協作、技能培訓、産業扶持、政府支持、以工代賑等多渠道發力,促進有就業意願的搬遷勞動力就業增收,確保家家有就業,戶戶能增收。

  加大資金投入,支持易地搬遷後續扶持項目,重點支持安置區優勢産業的生産、儲存、銷售等全産業鏈項目建設,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2023年協調落實中央和自治區補助資金7.80億元,實施後續扶持項目259個。

  截至2023年8月底,全區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搬遷家庭15.91萬戶已實現每戶至少1人以上就業,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新光景 美好生活樂融融

  “這裡有好的居住環境、好的創業環境,好的教育環境,所以我們就決定回鄉創業。”百色市田陽區老鄉家園易地搬遷安置點搬遷戶黎仕義説,原來他們夫妻倆在廣州打工,5年前,女兒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夫妻倆帶着女兒回鄉上學,並在社區裏開了一家飲食店,守家就業,不再“候鳥式”外出打工,充實的生活令他獲得感滿滿。

  一次搬遷,換來幾多歡顏。坐在寬敞明亮的家裏,田陽區田州鎮五指山老鄉家園社區搬遷戶黃飛笑容滿面地説:“這裡不僅房子住得好,看病、購物、出行、孩子上學,什麼都方便。我們一家人都愛上了這裡。”

  這不,傍晚時分,作為社區文藝骨幹的她,又張羅着小區婦女們跳起了廣場舞,幸福的笑聲越傳越遠。

  要讓搬遷群眾“穩得住”,配套設施要完善。記者圍繞社區走一圈,衞生室、幼兒園、銀行、超市、公交站、“農事城辦”服務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

  “我們是全方位滲透到社區服務的,搬遷群眾的生老病死,生活、工作、就學,我們全程參與。我們生態移民部門,變化的是名稱,不變的是讓搬遷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初心使命。”田陽縣生態移民發展中心副主任黃燕蝶的話,道出了全區各級各部門的情懷。

  接續奮鬥,讓搬遷群眾的生活更上一層樓。我區各地樹立“群眾搬遷到哪,服務就跟到哪”的理念,下足繡花功夫,讓幫扶落地入戶,用實際行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走在德保縣城關鎮德福社區的路上,不斷有人向韋佳奇問好和攀談,他也時不時停下來查看詢問居民的日常起居情況,事無巨細無不關心。

  韋佳奇是城關鎮德福社區黨委書記、居民委主任。上門教居民安全使用煤氣,幫忙換燈泡開關、通下水道,深夜為生活不順心的居民舒壓解困……這名大家眼中的忙人,回憶起在這工作3年的點點滴滴,話語不多卻快樂洋溢:“有時候也累,但能為群眾做點事情,感到開心。”

  韋佳奇工作所在的德福社區成立於2019年6月,是德保縣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社區,也是德保縣最年輕的社區,包含城南和扶朝兩個安置點,搬遷安置2311戶10093人。

  從山村搬進城,群眾生活環境變化大,如何有效治理?近年來,德保縣探索形成“市級—縣級—鎮級—社區級—樓棟—單元”的“六級包保”責任聯動機制,做實黨員包樓聯戶基礎,形成了上下貫通、進樓入戶的組織體系。在日常社區基層治理上,創建快速反應機制,充分發揮“六級包保”制度垂直管理、高效直達的網格優勢,達成了“處置隊伍人員3分鐘到達、工作聯動部署10分鐘到位、工作處置措施30分鐘完成”的高效網格治理目標。

  在德福社區居民樓的墻上,記者看到了一副對聯:“居民辦事不出區,六級包保深‘德’民心;紅色物業接訴即辦,數字政務造‘福’百姓。”

德保縣德福社區搬遷群眾在打藍球。記者 周映/攝

  2022年,為了更好地服務搬遷群眾,德福社區兩委將社區物業公司改名為“接訴即辦服務中心”,並研究建立了社區便民服務“三個三”問題快速處置機制(對搬遷群眾反映的問題在三分鐘內回應,三個小時內到達現場核實,三天內解決),不僅實現了物業服務“報檢報修不隔夜、問題難題不出戶、需求訴求不越級”,還實現了社區有事大家説、過程大家督、事情大家辦。

  “讓居民住得漂漂亮亮、過得舒舒服服,為小區建設添磚加瓦。”韋佳奇説,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不斷提升以後,搬遷群眾物業管理費繳納率已達到100%,從以前靠政府經費才能處理的物業管理問題,現在通過社區接訴即辦服務中心能夠得到全面解決,為黨委政府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舒適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暖心的服務,和諧的鄰里……我區持續優化安置區“軟硬環境”,促搬遷群眾“融入好”,讓搬遷群眾穩穩地暢享着新生活。

  健全社區管理體系,保障服務成效。我區繼續實行安置點縣級領導包點工作責任制,安置規模在1萬人以上的特大型安置區均落實由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包點。同時,完成新一輪安置點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選派輪換工作,全區506個集中安置點全覆蓋配齊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共成立541個黨支部,實現安置點建到哪,黨的活動和工作就覆蓋到哪。

  不斷提升“農事城辦”服務水平,健全完善老年服務中心、兒童之家、物業服務中心等便民利民“九個中心”服務工程,為各族搬遷群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幫助各族搬遷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細化社區治理模式,增強治理成效。對安置點實現網格化管理,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共治環境。以社區為網格區域,以樓棟為基本單元,科學劃分網格714個,配備專職網格員1502人,積極構建“一網統籌、事事入格”的全科網格。

  加強信息系統建設,構建多功能新&&。把廣西網上信訪信息系統&&融入安置區綜合治理信息系統、綜治視聯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三網合一”工程建設,全區易地搬遷安置區綜治中心實現“四網合一”,努力打造安置區“社區10分鐘服務圈”。

  新希望 “有學上”到“上好學”

  今年7月12日,對於家住大石山區天等縣天等鎮易地搬遷安置點龍岩社區的覃佳宇一家來説,是一個激動的日子——這一天,覃佳宇得知了自己被北京師範大學錄取的消息。

  覃佳宇是天等縣把荷鄉把荷村下貝屯人,她和年邁的奶奶、姐姐、體弱多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家庭十分困難。得益於國家脫貧攻堅的好政策,2018年7月,覃佳宇隨着家人搬遷到位於縣城的龍岩社區居住,並就讀於天等縣民族中學。今年高考,她以598分的好成績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教育學專業錄取。

  “要不是因為搬遷,我都沒機會來到縣城讀書。”10月10日,記者撥通了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讀書的覃佳宇的電話,覃佳宇直言,是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她的命運。

  2018年以來,龍岩社區已經出了500多名大學生,其中不乏北京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雙一流”高校。

天等縣天等鎮龍岩社區的學生在等公交車準備上學。記者 周映/攝

  “我們舉全縣之力把龍岩安置點的配套學校建成全縣硬體最強學校之一,打消群眾對孩子上不好學的顧慮。同時在安置點建設‘就業幫扶車間一條街’,大力引進企業進駐,搬遷戶共有1192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看孩子。此外,縣政府還每天安排11輛公交車免費接送搬遷戶子女往返學校和安置點。”天等縣副縣長甘露丹説,縣委、縣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搬遷學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更多學子圓大學夢,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搬出來是挪窮窩,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得靠教育。我區堅持把教育作為“拔窮根”的治本之策,全力為搬遷群眾的下一代鋪就改變命運的求學之路。

  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全區各易地搬遷安置區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截至2023 年5月底,我區共投入學前專項建設資金10.75億元,新建或者改擴建幼兒園1047所;投入義教專項建設資金44.46億元,新建或者改擴建學校5020所;投入高中階段專項建設資金15.29億元,新建或者改擴建學校134所。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確保了集中安置區的學生優先保障到配套學校就讀,對分散安置的學生按片區、按地段安排到周邊相應學校就讀,確保搬遷戶學生與當地學生享有同等入學機會。

  夕陽西下,百色市田陽區南山實驗小學便熱鬧起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從各個角落飛出來。

  學校耕讀園的勞動教育基地內,24個田塊組成了壯族中國結的圖案,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拿着鋤頭挖地、栽種,忙得不亦樂乎。

  “勞動教育基地是各班師生展示能力的另一個舞&,在這裡種植、培護、收穫……勞動帶來的快樂與成長將伴隨孩子校園生活。”南山實驗小學副校長黃靜雯説,勞動教育基地已經建立了3年,學校三年級以上的班級都有一塊種植區,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農耕體驗,平時還可邀上家人和親朋一起勞動。學校從“被遺忘”的土地入手,通過“耕”與“讀”的教育和實踐,讓學生習得種植知識技能,培育勞動精神,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厚植學生親土愛農為農的情懷,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

  南山實驗小學是田陽區老鄉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項目,2020年8月全面建成,學校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在校教師94人、學生1821人,其中移民搬遷戶子女佔比76.7%。

  為確保易地搬遷子女“出得來、穩得住”,我區多措並舉,加強輟學監測和勸返安置,嚴防輟學新增和反復反彈;做好隨遷子女入學和殘疾兒童送教工作,進一步提高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含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比例;2022年以來,我區下達各學段資助資金155.82億元,惠及學生855.37萬人次,確保所有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實現應助盡助。

  新未來 同心掬得滿庭芳

  “咚咚咚、咚咚……”黃昏時分,南丹縣裏湖瑤族鄉王尚小學的學生孩子們打起陀螺,敲起銅鼓,開始了每天課後非遺勤澤格拉的訓練,校園內鼓聲陣陣,吆喝聲聲。

  “學校結合白褲瑤民俗文化特點,開設了銅鼓傳承班、皮鼓傳承班、陀螺傳承班、服飾傳承班等17個特色課程,利用每天下午5時至5時40分的課外時間開展訓練,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王尚小學副校長黎負明説。

  王尚小學是一所以少數民族和貧困戶子女為主的學校,少數民族學生佔比在90%以上。近年來,學校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創辦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民族文化大課間、德育大課活動等,讓孩子們在課餘時間學習銅鼓、陀螺、皮鼓、民族舞蹈,傳承白褲瑤非物質文化遺産,通過各民族學生一起學習各民族的文化,深化其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達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

  行走在壯鄉大地,各地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安居樂業開啟幸福新生活,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畫卷緩緩鋪展。

  走進李伊園開在融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苗家小鎮的“彩雲苗藝非遺工坊”,縫紉機軋軋地響,繡娘在忙碌地縫製苗族服飾,展廳內,一幅幅用料傳統、色彩鮮艷、做工精美的苗族繡品映入眼簾,繡片上,手繡的刺繡毫無雷同,一針一線充滿了情感。

  李伊園生在苗族家庭裏,四五歲就跟着外婆、母親學繡花了,喜愛苗繡就像喜愛唱歌一樣,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長大後,李伊園走出大苗山,成為少數外出讀書的女孩。

  2002年,李伊園返鄉創業,開辦了融水苗族自治縣第一家民族刺繡廠。2018年,成立廣西柳州彩雲苗藝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依託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苗族刺繡技藝,設立“彩雲苗藝非遺工坊”。

  “手藝為本,傳承為先,創新發展。”6年來,“彩雲苗藝”通過傳統技藝研究、苗族刺繡技能培訓、産品設計、線上線下展示展銷等方式,持續推進“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彩雲苗藝”也從一家小店發展到在融水有四家分店、南寧一家分店,産品遠銷國內外,為融水苗族自治縣100名繡娘創造了近百萬元的收入,讓留守婦女真正實現“背着娃,繡着花,養着家”。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德保縣老鄉家園航拍圖。

  廣西是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大、成效最好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在易地搬遷的71.02萬建檔立卡脫貧人口中,壯、瑤、苗、毛南、仫佬等少數民族人口占比72.42%。

  在推進易地搬遷過程中,廣西結合實際,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籌推進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和集中安置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多渠道強化社會管理,共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最大同心圓。

  紮實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用中華文化浸潤人心、引領風尚,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安置點活動,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中華文明禮儀、中華傳統技藝教育等活動,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共同引導各族群眾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和方式,與鄰為親、與鄰為善、與鄰同樂。大力傳承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辦好壯族三月三、瑤族盤王節、侗族冬節、苗族蘆笙節、打同年、打油茶、唱苗歌、吹蘆笙、吃百家宴等民俗活動,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創新。

  促進安置點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落實“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桂在行動”,實行“新市民”團結交融行動,提升各族搬遷群眾互嵌式居住水平。在安置點搭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聯誼&&,通過線上線下服務、固定宣傳屏幕宣傳展板、日常民俗節慶活動等,留住“鄉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社區公約、居民守則,融入社區建設環境,建立對各族搬遷群眾的關愛機制,加大幫扶力度,切實解決各族搬遷群眾生産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促進服務融入,構建各民族“共建”家園的思想基礎;以推動文化融入,構建各民族“共享”家園的精神支柱;以加快生活融入,構建各民族“共居”家園的情感紐帶,為各族群眾營造美好生活氛圍。

  抱團共奮鬥,並肩齊追夢。“我們將繼續努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自治區生態移民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説。(記者 周映 通訊員 韋樂)(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區生態移民發展中心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