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水那樣和美——桂林市高質量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3 10/31 08:41:04
來源:廣西日報

像山水那樣和美——桂林市高質量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字體:

  【原標題】像山水那樣和美——桂林市高質量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來自壯、漢、瑤、苗、侗、仫佬、回、維吾爾、拉祜等各族同胞的街坊鄰舍,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來臨前夕,齊聚桂林市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共同開展民俗活動。維吾爾族同胞穆太力普·庫爾班、亞森·麥麥提和朋友們特地準備了地道的新疆特色美食烤羊肉串、馕餅、羊湯和新鮮瓜果,艾比布拉·斯拉普提前一天來到中心幫忙佈置會場,大家忙裏忙外,其樂融融,好不熱鬧。

  近年來,桂林市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多措並舉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像山水那樣和美”的創建品牌,奏響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民族交融曲,被命名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打造“一站式服務&&”

  8月31日一早,在桂林市七星區會仙路經營燒烤店的維吾爾族同胞居麥·吾斯曼急匆匆地來到市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反映他和哥哥的兩個孩子因舉家搬遷,需要轉學來桂林。該中心了解情況後立即協調孩子就近入學事宜,次日辦好了兩個孩子的入學手續。

  “有困難找服務中心。”這在當地各族群眾心裏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也讓大家心裏感到陣陣暖意。該中心黨支部書記馬世文告訴記者,為做好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工作,2019年桂林市在桂林花鳥市場成立了七星區少數民族服務中心,為外來各族群眾推出子女教育、醫療保障、就業培訓、法律援助、糾紛調解、社會保險等便民服務,幫助解決了不少難題,受到各族群眾一致好評。

  為擴大服務範圍,深化提升服務功能,2022年3月,七星區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升格為桂林市少數民族服務中心。依託該中心,桂林市持續打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一站式服務&&,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助力各民族同胞更好地融入桂林這座城市,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

  如今,桂林市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已實現“六&&”職能,即黨的政策“宣講&&”、辦實事的“服務&&”、知識技能的“充電&&”、矛盾糾紛的“調解&&”、民族融合的“交流&&”、凝心聚力的“黨建&&”。目前,該中心正在加快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建設,打造信息一體化的“石榴籽傳媒&&”,以在線服務、遠程辦公信息化、遠程及在線教育等方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除了少數民族服務中心,目前桂林市還建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站(聯絡站、諮詢窗口)79個、社區民族之家76個、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黨支部3個,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街1條,全市136個社區都配備有專職(兼職)民族工作幹部,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8個縣區建立服務站。按照“管理機構牽頭、職能部門聯合、社會各界參與”的思路,協同做好城市各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這些“站”“家”“口”,成為流動人口“溫暖的家”,工作人員是各民族同胞的“貼心人”。不少外地來桂林務工經商的群眾由衷讚嘆:“中華民族一家親,祖國處處是家園。”

  創新“旅游+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靈渠的開鑿,加強了中原與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交流,拉近中原各民族與嶺南各民族的交流,為促進中華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開闢了新渠道。”“這樣的解説,不僅能漲知識,還能增進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讓人耳目一新。”10月4日,來自廣東的游客張凱先一家到桂林市興安縣靈渠景區游覽,體驗到了不一樣的解説體驗。

  2019年9月正式開放的靈渠博物院,將民族團結進步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導游講解,成為“桂林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並獲評“第四批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靈渠博物院的講解員在解説詞當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知識和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進行生動講述,讓廣大游客游覽之餘,切身感受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歷史在廣西的時空印記。

  像靈渠博物院這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融入景區景點規劃和建設、導游解説詞等的做法,在印象劉三姐、象山景區、虞山公園、劉三姐大觀園、漓江遊船、七星公園等桂林市重要景區景點普遍體現,受到廣大游客歡迎。

  為深度融入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桂林市創新“旅游+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將旅游景區景點的環境建設、文化活動、對外宣傳、導游解説等四個方面與創建有機結合,通過游覽和講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到游客心裏。

  游客走進劉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館,不僅能看到《劉三姐》彩調劇、歌劇、電影和實景演出等藝術形式與作品,還能聆聽到廣西本土各民族歌謠,飽覽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多民族的服飾樣態,參與《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中的經典章節,通過講解員娓娓道來相關歷史文化知識,沉浸式感受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底蘊。

  將傳統文化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

  位於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的黃洛瑤寨,游客絡繹不絕。這裡是我國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當地紅瑤婦女自古有蓄長髮的傳統習俗,全寨頭髮長達1米以上的婦女就有70多名。長髮習俗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探秘取經”,討教保養長髮的秘方。

  依託此優勢,當地政府引入科技企業,自主研發了“長髮小寨”品牌的紅瑤淘米水洗髮護髮産品,以及龍參米、護膚面膜等特色産品,實現農文旅、加工製造的全方位升級。2022年,該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億元,當地群眾獲得分紅60萬元,傳統淘米水經過産業加工升級,變成振興瑤寨的一大産業。

  近年來,桂林市各地立足旅游資源優勢和生態自然條件,將傳統文化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按照特色民居、優良環境、特色産業、民俗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結合的要求,推進工、農、文、旅融合發展,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綜合服務,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外來姑娘范玉成嫁到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龍塘寨時,一度被人嘲笑“沒眼光”。然而,隨着鄉村振興的深入開展,范玉成和丈夫一家人借助當地的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文化優勢,經營起一座三層樓的民宿,年收入達到20萬元,成為大家羨慕的“有眼光”。這前後的變化,不過是幾年的光景。

  龍塘寨是第三批廣西民族特色村寨,也是興安縣“華江九寨”之一。2020年底,興安縣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村寨的獨特資源,因“寨”施策,持續推動民族特色村寨與旅游産業化協同發展,形成了以優秀民族文化體驗為特色的梁家寨、“民族團結+紅色旅游”的龍塘寨、引進中高端民宿的桐子坪瑤寨等9個獨具特色的宜居宜游村寨,年接待游客超4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億元。(李家健 李隆德 李曉璇)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