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藝術節”與盛開的桂花邂逅 讓我們來看一座會下“桂花雨”的城市
當“藝術節”與盛開的桂花邂逅
讓我們來看一座會下“桂花雨”的城市
“忽聞桂花香,方知秋已至”“一年秋意濃,十里桂花香”“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桂林桂林,桂花成林,桂林因桂花眾多而得名。滿城桂花盛開,是每年桂林“秋日限定”上新的美景,也是每年桂林藝術節開幕的前奏。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走進公園,欣賞這綠意叢中的黃金點點,沉浸在一陣陣桂花的馥鬱芳香中。
如今,“桂香”已成為與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相媲美的新的一絕。可以説,桂花是一張帶着香氣的桂林名片,也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傳承。桂花香氣環繞的桂林藝術節已然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品牌,桂林人對於與桂花相關事物的熱愛,經過歲月的積澱,也早已成為了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來自萬年前的古老證據
桂花與桂林的緣分,源遠流長。
1984年,桂花被定為桂林的市花。1995年,桂花又成為桂林市徽的一部分,市徽圖案外形用桂花四花瓣相連,寓意桂林處在桂花環抱當中。
桂花在桂林的生長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南郊的甑皮岩洞穴遺址中,發現了桂花的孢粉,這是目前世界上對桂花存在的最早發現,也成為桂林是桂花原産地最古老有力的證據。
桂林栽培桂花,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桂林府志》記載“桂山多桂”,早在唐代,詩人李頻的《贈桂林友人》中有寫“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每日燒火做飯都將桂枝當柴燒,足見當時桂林桂樹之茂;而在清代詩人魏源的《漓江舟行》詩中則寫道“&&榕成海,千年桂作窩”,按照詩句中“窩”為“窩集”,也就是森林的意思,這些都讓“桂林桂林,桂花成林”的説法更有跡可循。
在不少詩文中不乏咏嘆桂林桂花的佳句,如唐朝詩人曹鄴從陽朔遷居桂林時曾寫道:“桂林須産千株桂,未解當天影日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宋代詩人楊萬里則有詩句雲:“塵世何曾説桂林,花仙夜入廣寒深。移將天上眾香國,寄在梢頭一粟金。”
如今,在桂林,仍存留着許多樹齡百年以上的桂花樹,典型代表有平樂縣同安鎮仁塘小學內的古桂花,樹圍4.08米,樹高11.79米,冠幅19米,是廣西目前發現圍徑最大的古桂花樹;興安縣白石鄉鰲頭村委荒田村的古桂花,樹高9米,圍徑3.87米,東西冠幅19米,南北冠幅15.6米;雁山區柘木鎮東開村的古桂花,樹高17米,胸徑127.4厘米,冠幅東西19米,南北21米;臨桂區宛田瑤族鄉楠木村(下楠木村)的古桂花,樹高13.8米,胸徑114.3厘米,冠幅東西20.5米,南北17.4米;樹高8米的陽朔縣高田鎮龍門村古桂花,胸徑達127.3厘米,冠幅東西15米,南北14米。
人名地名店名皆能以“桂花”命名
桂林人對桂花的喜愛,從許多用桂花來命名的人名、地名、街道、飯店等處都可見一斑。
自2009年起,市園林部門曾舉辦過多場特別的“桂花”聚會。主角並非園裏的桂花,而是來自桂林各地名字中有“桂花”二字的市民。記者從市公安局了解到,目前,桂林共有1388人取名“桂花”,男性有93人,女性有1295人,當中年齡最大的103歲,最小的8歲,涵蓋每個年齡層。
用“桂花”作為自己的名字,感覺怎麼樣呢?在採訪中,“桂花”們説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名字簡單而親切”。
“這個名字讓我更容易交到朋友,因為大家都覺得親切。”市民陳桂花笑着説,“朋友們還把‘翠花上酸菜’改成‘桂花上酸菜’來開玩笑。”
今年63歲的羅桂花説,由於她出生時正值農曆十月,還有零星的桂花飄着淡香,加上父母因為喜歡桂花,就給她取名“桂花”。“年少時覺得叫桂花有點土,但叫着叫着就習慣了,感覺自己與桂林城的&&更緊密。”
對於男“桂花”來説,這樣偏女性化的名字,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尷尬。鄧桂花説,有一次,他去銀行挂失銀行卡,營業員一看是個男的,馬上要求鄧桂花本人來辦理。幾經解釋,同時亮出自己的身份證,營業員才肯相信。雖然曾被嫌棄“土”,但接受採訪的“桂花”都&&,桂花這個名字已經在他們心裏扎了根,就連曾經想改名的“桂花”們現在也覺得自豪。
如今,陳桂花和一群跟她一樣叫“桂花”的人建有一個群,每年桂花飄香,大家都相約一起喝桂花茶,做桂花糕,品桂花酒,聊聊自己與桂花的不解之緣。
此外,桂林還有許多地方用桂花命名,如桂花園、丹桂大酒店、金桂苑、八桂大廈及曾經的桂花大酒樓等。
雖然不如牡丹、菊花等出現在書畫愛好者的作品裏那樣頻繁,但在桂林,書畫愛好者們揮毫潑墨,畫出了他們心中的桂花。
桂林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秀峰分會會長譚省英,出生在秋季,對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有着別樣的愛。她喜歡在桂花綻放的時節即興作畫,把自己對桂花的喜愛融入筆端,並跟同好們交流作畫心得和經驗,互贈桂花畫作。
桂林無園不植桂
對於桂林人而言,賞花是走出家門深呼吸便能實現的。桂林市林業和園林局規劃建設科科長李騰釗介紹,桂林市區是一個巨大的“桂花公園”,桂花盛開時,到處都是賞桂的好去處。據統計,全市各縣(市、區)約有桂花1200萬株,市區目前有20多萬株桂花,包括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4個品種群,約63個品種,在景區、公園、庭院、江畔、湖濱隨處可見桂花的芳蹤。
走在龍隱路上,兩旁的桂花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金黃的光芒,一派秋天盛景;臨江路上,滿樹桂花盛開,讓漓江都染上了桂花的芬芳。兩江四湖旁的4000多株桂花樹,與湖水交相輝映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據統計,目前,桂林市內種有桂花的道路和街巷共有121條,綠化道路長度達127公里,形成了全國罕見的“桂花長廊”。市區有名的“桂花路”包括王城路、龍隱路、龍珠路、中山路、解放路、臨江路等。
桂林無園不植桂。七星公園有6000多株大桂花,盛開之時,綠葉叢中黃花點點,猶如華蓋上綴滿閃光的星星;南郊的雁山公園至今保存有100多株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桂,其中,以丹桂最出名,它與方竹、綠萼梅、紅豆合稱雁山園的“四寶”。桂林園林植物園更是被喻為“桂花海”,園內有成年桂花2萬多株並建有國內最大的桂花博覽園,收集了桂林所有的優良桂花品種,引種了四川、浙江各地的優良桂花品種,是國內外同類園區品種最多,也是銀桂品種最多的桂花園。象山廣場是一處以桂花為主的開放式廣場。還有兩江四湖、虞山、疊彩山、伏波山、西山等公園以及市區內星羅棋佈的小游園,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桂花。
“其實,不僅是在金秋時節,桂林還種有很多的四季桂,常年都瀰漫着桂花的芳香。”李騰釗説,馥鬱的桂花香與山水美景融為一體,更加深了游客對桂林的美好印象。
桂花是桂林友誼的使者,以桂花相贈是桂林市對外友好交往的一種獨特形式,“日本的熊本、韓國的濟州、美國的奧蘭多、新西蘭的黑斯廷斯等地,都種有承載桂林人民友好情誼的桂花友誼樹,讓桂林的桂花樹走向了世界”。可見,桂花不僅是桂林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名片,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不僅如此,近年來,林園部門還以桂林園林植物園為&&,組建了桂花科研課題組,開展桂花科研工作,進行桂花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對新品種桂花開展研究和繁育,並在該公園建成2萬平方米的桂花博覽園,收集與引進桂花品種63個1819株;總結了桂花在城市園林綠化運用上和生産實踐上的重大技術課題,解決了古桂移植和復壯的技術難題,為中國獲得桂花國際登錄權(即鑒別、判定花卉植物知識産權的母權,也被稱為花卉園藝植物的“國際身份證”)作出積極貢獻。
小小桂花總産值已超30億
桂林作為中國五大桂花産區之一,是國內最大的幹桂花産品傳統集散地。
桂林人把自己的這份桂花情結用到了更多領域,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糖桂花(醬)等,生産和交易量佔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在遍佈桂林大街小巷的“金順昌”特産店裏,游客總是很容易找到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桂花酥、桂花香水等一系列桂花特色産品。以桂花文化為主題的桂花公社景區,自2021年4月開園以來,已接待游客25萬餘人次。
近年來,桂林市深入挖掘桂花種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桂花産業,不斷延伸産業鏈條,使小小桂花“開出”一個數十億元的大産業。
臨桂區的桂林之花特色林業(核心)示範區核心區面積3500畝,培育有桂花樹10萬多株,集桂花種植、示範、銷售、旅游休閒為一體。其中,桂花苗木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據悉,臨桂區桂花種植面積約10萬畝,已逐步形成了種植、采收、烘乾、深加工的桂花産業鏈,年産值達2億元。
10月下旬,陽朔縣白沙鎮每逢圩日,隨處可見村民擺着大筐大筐剛採下的鮮桂花售賣,每天的成交量以噸計算。白沙鎮扶龍村的桂花加工産業已形成特色,目前,村裏有8家年産值1000萬元以上的公司,規模較小的有200多家,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桂花産業年産值達到1億余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桂花億元村”。
如今,全市桂花總面積達21萬畝,位居全國前列;年採鮮桂花4000至10000噸,是全國最大的桂花産品集散地;桂林市拓普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市順昌食品公司等企業精深加工的桂花系列特色産品,成為桂林的又一張城市名片。
市林園局等部門積極爭取中央財政項目資金,助力桂花茶産業發展,並通過組織企業參加展會,推廣桂林城市禮品工作,提升桂林桂花産品的知名度。2022年,全市桂花産業總産值超30億元。(記者 蔣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