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黃振京在稻花魚基地查看太陽能誘蟲燈使用情況。 駱俐羽 攝
金秋時節,稻花飄香。走進掩映在群山深處的廣西靖西市南坡鄉底定村稻魚綜合種養示範基地,從空中俯瞰,黃綠鑲嵌的稻田翻涌着浪花,田中歡快的魚兒自由躍動,勾勒出一幅魚稻相依、和諧共生的畫卷。
南坡鄉底定村地處廣西底定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孕育出了水稻田養殖“南坡土著黑鯉”這一特色水産。2018年,底定村黨支部書記黃振京建成了黑鯉提純復壯保種繁育基地15畝,採用太陽能誘蟲喂食和覓食稻花粉,培育出適合南坡乃至百色市山地稻田氣候環境的土著鯉魚類品種,並成功註冊“婻波魚”商標,目前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識産品。2021年,得益於東西部協作機制,投入廣東幫扶廣西財政資金318萬資金打造500畝粵桂協作˙靖西市南坡底定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通過圍堰保水等措施開啟“稻+魚”混搭種養模式,每到水稻開花抽穗的季節,稻花為黑鯉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有效促進魚苗快速生長,産出的稻魚肉質鮮嫩肥美,深受市場歡迎。
“今年,我家稻田養魚9畝,預計稻花魚産量有400多斤,按照最低價每斤40元來算,一年下來至少有16000元的收入。”種植養殖戶楊小妹笑着説。
據黃振京介紹,今年底定村通過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流轉了村民兩百畝稻田養殖稻花魚,截至目前,村集體經濟已收入15萬元,全村發展稻田養魚面積達1800余畝。
2023年,“稻香魚”基地又爭取到國家第六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單的“山地稻魚複合系統項目”資金支持,底定村承接了面向靖西市其他鄉鎮4000畝基地供應300萬尾魚苗的任務。魚糞肥田、魚稻共生,不僅改善了稻田的生態環境,又實現稻米純天然無公害,極大地增加了稻田的附加值。走出了一條“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的發展之路,帶動更多的群眾共同富裕。
“底定村黑鯉基地已經輻射到了靖西的壬莊、地州、吞盤等6個鄉鎮,預計今年的産值有1400多萬元。”黃振京説。(何彪、駱俐羽、高青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