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軍訓季即將開啟 做好防曬防中暑 均衡飲食不可少-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3 08/16 09:30:12
來源:南寧日報

新生軍訓季即將開啟 做好防曬防中暑 均衡飲食不可少

字體:

原標題:新生軍訓季即將開啟,注意事項要記牢——

  做好防曬防中暑 均衡飲食不可少

  8月下旬起,初次走進高中校園的高一新生,就要面對第一堂課——軍訓。在高溫天氣裏,如何科學備戰運動量較大的軍訓?如果出現中暑、低血糖等情況,該如何應對?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二醫院”)急診科專家提醒:平日缺乏足夠戶外鍛煉的學生,在高強度的集訓及強烈日光照射下,要注意防曬防中暑,多飲水,均衡飲食,適當休息。

  防中暑 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

  軍訓可磨煉學生意志,增強身體素質。雖然學校在軍訓時間安排等方面比較人性化,盡量避開高溫時段進行,但由於現在氣溫偏高、暑氣未散,有時還比較悶熱,平時缺乏鍛煉或體質較弱的學生在突然接受高強度的軍訓後,可能出現體力不支、中暑等情況。

  市二醫院急診科專家提醒:學生參加軍訓,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其新陳代謝比成人快,運動過程中消耗的體能多,出汗多,要及時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每天飲水量2500至3000毫升,並根據出汗情況補充淡鹽水。在飲食上,要吃早飯,不能節食,可適當多吃魚、肉、蛋、奶和豆類,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還可選擇吃預防中暑的新鮮蔬果,如西紅柿、西瓜、苦瓜、黃瓜等。還要注意規律作息,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

  在軍訓期間如果出現全身乏力、頭昏、心慌不適、胸悶、噁心等症狀,可能為中暑先兆,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喝淡鹽水並服用防中暑的藥物。如出現發燒時,可用溫水浸泡過的毛巾敷頭部,或擦拭腋下和大腿腹股溝處。一旦出現高熱不退、神志不清、抽搐等重度中暑症狀時,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急救。

  有皮膚疾患 尤其要注意防曬傷

  根據往年各校軍訓情況,有的學生出現日曬傷情況。市二醫院急診科專家介紹,預防日曬傷,應做好防護。

  簡單來説,日曬傷就是皮膚對紫外線過敏。最好戴遮陽帽,穿透氣吸汗的棉麻類長袖衣褲;避免進食光敏性食物及藥物,如芹菜、香菜等,最常見的光敏性藥物是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磺胺類等,也要盡量避免服用;盡量選擇防曬指數(SPF值)大於30的防曬用品,輕薄透氣性好的乳液最好;多飲水,出汗後及時擦乾汗液,用冷水毛巾濕敷皮膚暴露部位。

  運動損傷後 立即停止運動並冷敷

  踝關節扭傷、肌肉拉傷、足跟痛等是學生訓練比較常見的運動性損傷。導致損傷的原因,多為運動前沒有做充分準備,熱身活動不夠,加上青少年的軟骨、肌腱還沒有完全發育好,長時間站立、踢正步等過度運動造成肌肉緊張疲勞,彈性明顯下降,在外力的突然作用下容易導致外傷。

  市二醫院急診科專家提醒,訓練強度應該循序漸進,避免在軍訓一開始時就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在訓練開始前,要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肢體舒展活動,把身體各部位和關節活動開,即保證5分鐘以上的熱身;訓練強度也要循序漸進。軍訓結束後要做一系列放鬆動作,如抖動肢體、做按摩等;長時間訓練後,不要馬上坐下來休息;若懷疑運動損傷,尤其是可能發生骨折等,需立即停止活動,冷敷受傷處、適當休息,千萬不要按壓、揉搓損傷部位。訓練現場或校醫室最好準備雲南白藥噴霧劑、創可貼等外用藥品,發生外傷時可先對症處理,再及時到專科就診。(陳媚)

  【延伸閱讀】

  ◆這些人不適宜進行軍訓

  在新生軍訓時,雖然學校老師為孩子們的安全做好了保障,但總有一些突發事件發生。

  市二醫院急診科專家建議:凡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病、皮膚病、精神心理疾病等不適宜參加較高強度訓練的學生不要參加軍訓。在入學軍訓前,家長應帶孩子到醫院進行一次身體檢查。

  在氣溫較高的晴好天氣,要避開中午等時段進行軍訓,以免在太陽直接暴曬下中暑。對明確有原發疾病、不宜進行高強度軍訓的學生,可考慮安排其他活動。對在軍訓過程中出現感冒、腹瀉等疾患的學生,不可輕視,應停訓休養,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軍訓後渾身酸痛怎麼辦

  鍛煉24小時後出現的肌肉酸痛,在運動醫學上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症,常見於平時很少鍛煉的人剛開始進行體育鍛煉後,或者經常鍛煉的人突然加大運動量後。

  運動後為什麼會肌肉酸痛?人體在進行劇烈運動時,肌肉大量需氧,一旦得不到及時供應,肌肉只能在缺氧情況下進行無氧代謝供應能量,以致産生大量乳酸堆積在肌肉中,使人感到肌肉酸痛。肌肉的劇烈收縮會導致肌肉纖維的拉傷、斷裂、出血。這種微損傷只能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與平時所講的肌肉拉傷不同。另外,劇烈運動刺激肌肉局部的神經,使神經調節發生改變,肌肉發生痙攣而致疼痛。

  絕大多數運動後肌肉酸痛屬於生理現象,是機體對訓練的正常反應,幾天后疼痛會自然消失。建議學生適當做一些強度小的運動,減少運動時間,有助於盡快消除肌肉酸痛。還可通過壓腿、展體等被動性牽拉活動,使緊張的肌肉充分伸展、放鬆,改善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此外,熱敷、按摩、洗熱水澡、泡澡、泡足、局部涂擦針對有關症狀的藥膏等,都是很好的恢復方法。

【糾錯】 【責任編輯: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