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濛濛亮,廣西昭平縣昭平鎮的茶農們便在一壟壟蜿蜒疊翠、連綿起伏的茶樹間開始了忙碌的採摘工作。
家住昭平縣昭平鎮馬聖村的李琴是其中的一員,長期在當地一個茶園務工的她熟練地通過指尖發力,巧手上下翻飛,將一片片鮮嫩的茶葉摘下,放入腰挎的茶簍中。不一會兒,茶簍裏便滿是碧綠的茶葉,散發出陣陣清香。

茶農在廣西昭平縣的一個茶園裏採摘茶葉。新華社記者 雷嘉興 攝
“現在正是採摘夏茶的時候,我一天能採近20斤的茶葉,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李琴説,小小的茶葉使她的生活發生了大變化,“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自己也學會不少茶樹種植、管護的知識。”
該茶園負責人劉慶強介紹,他們每年不定期向周邊群眾傳授種茶、採茶技術,並會同當地農業部門的茶葉專家開展技術培訓活動。“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茶産業是昭平縣的特色優勢産業。近年來,昭平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茶産業,持續推動茶産業提質增效、促進茶農增收、增強茶産業的綜合競爭力,助推鄉村振興。
隨着産業規模逐步壯大,茶産業的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産業規模優勢逐步凸顯。夜幕降臨,在昭平縣城北工業園區的廣西將軍峰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茶葉自動化生産車間裏,一批批新鮮茶葉陸續運入。伴隨着設備的轟鳴聲,這些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等多道工序後,將打包發往廣東、福建等地。
“現在我們有紅茶、綠茶共兩條茶葉自動化生産線,年産幹茶60萬斤。今年還計劃新增一條六堡茶的茶葉自動化生産線。”廣西將軍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林光説,公司通過引進自動化生産線,實現了茶葉加工智能化連續性生産,有效地促進了茶葉標準化生産,“公司的茶葉産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海外市場”。

茶農在廣西昭平縣的一個茶園裏採摘茶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雷嘉興 攝
同時,昭平縣還着力推進“茶旅融合”,促進多業態發展。昭平縣依託山水相依的自然風光、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茶山,“茶旅融合”的紅利正在逐步釋放。
置身茶園,遠眺茶山與農莊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田園風景畫。記者在昭平縣故鄉茶博園看到,來自廣東的研學團隊正在茶樹間體驗採茶等項目,一片熱鬧景象。在這裡,游客們不僅可以了解茶樹品種、茶葉生産的相關知識,還能參與體驗採茶、炒茶、打油茶等項目。
廣西昭平縣故鄉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永英介紹,故鄉茶博園還在600多畝的有機茶園中套種了桃花和紫荊花,並提供特色民族服裝、飾品供游客穿戴,發展觀光旅游。
“現在我們着力培育休閒觀光農業品牌,突出茶鄉游,延伸産業鏈,將茶産業從傳統農業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今年春天,累計吸引超4萬人次的游客前來游覽打卡。”吳永英説。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截至2022年底,昭平縣茶園總面積達25萬畝,茶産業從業人員達13萬人,年産幹茶約1.8萬噸,茶葉年産值超20億元。“茶産業已成為昭平農業的支柱産業、特色産業和富民産業,‘小葉子’寫出了鄉村振興的‘大文章’。”昭平縣茶葉辦公室副主任郭壯心説。(記者 雷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