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漓江,自然生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盧羨婷 編輯高雪梅
漓江兩岸
“當年帶頭搬走,有人説我是‘傻瓜’。但我心裏清楚,漓江不是我家的,是國家的,是世界的。”看著眼前變美的洲島,伏龍洲原住民黃崗感慨萬千。
伏龍洲是桂林漓江城市段的一個小島,曾經因魚餐館聞名,島上原有居民23戶130多人,幾乎家家戶戶都開魚餐館。過去島上排污設施不完善,油污直排漓江,有的居民甚至連剩飯剩菜都往江裏倒,對漓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從2015年開始,桂林市對伏龍洲進行生態修復改造,拆除島上全部魚餐館,外遷安置島民。如今,伏龍洲已變身生態公園,面積近80畝的小島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黃崗一家6口從伏龍洲搬進位於市區的商品房,兒子兒媳在城裏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黃崗和許多原住民一樣,常常回到伏龍洲散步。“漓江生態越來越好,對國內外游客吸引力越來越大,作為土生土長的桂林人,我特別自豪。”黃崗説。
2022年4月10日,伏龍洲原居民黃崗(右)帶着兒子、孫子重回改造後的伏龍洲游玩( 周華/攝 )
伏龍洲生態之變是漓江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也是近年來桂林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今日漓江,自然生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一江清水
夏日漓江,風光旖旎。
泛舟江上,但見白鷺嬉戲、魚翔淺底,兩岸清風林裏、翠竹婆娑,一棟棟桂北特色民居掩映其間,勾勒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位於廣西桂林的漓江流域是珠江水系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我國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着維繫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功能,直接關係到西江下游廣西大部分區域及珠江下游粵港澳地區的飲用水安全。
漓江也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是一張獨一無二、享譽世界的“中國旅游名片”。“要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漓江、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桂林山水。”桂林市長李楚説。
漓江發源於“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全長214公里,流域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承載着約350萬人口。過去,漓江流域亂建、亂挖、亂養、亂經營現象多,衞生環境差,流域內一度魚餐館盛行,禽畜養殖污水直排問題嚴重,漓江風景名勝區內採石場就有18家……
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近年來,桂林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掀起了一場漓江生態保衛戰,強力推進漓江山水“治亂、治水、治山、治本”,關停漓江兩岸全部採石場,搗毀河道內全部非法採砂窩點,拆除漓江沿岸各類違建8萬餘平方米,關停漓江沿岸養殖場1120余家……
位於桂林市雁山區大埠鄉黎家村的暗嵅採石場,曾因過度開採導致山體殘破,堵塞了當地的地下消水洞,造成150余畝耕地在汛期嚴重內澇。2014年,暗嵅採石場被關停;2019年,當地投入200多萬元對其進行生態修復。
日前,本刊記者沿着山間小路來到暗嵅採石場舊址,只見裸露的山體已經復綠,山腳下的洼地形成一灣清潭。山谷間涼風習習,鳥鳴婉轉,偶見村民於此歇腳納涼。
黎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志貴説,從前村民生態保護意識不強,以為遍地是山,挖一點不算什麼,生態被破壞了才回過神來。現在,村民專心種植柑橘和中草藥,或是從事旅游業,鄉村游等産業已經發展起來。
如今的漓江沿岸,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愈加生態環保。採石、挖砂等工業項目難覓蹤影,禁養區、限養區劃分有序,禁伐、禁採、禁漁以及衞生等條款寫進村規民約。漓江流域森林覆蓋率超過80%,幹流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標準,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提升到99%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保持100%。
多方聯動
近年來,桂林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漓江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過去漓江管理工作涉及20多個部門,缺乏高效統一的管理機構和體系,存在條塊分割、多頭執法等管理問題。桂林本着“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的原則,成立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工作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統籌推進漓江流域保護、利用、管理工作,各相關縣(區)、鄉(鎮)均設立各司其職的漓管機構和執法隊伍。
“漓江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創新形成治理合力,從根本上解決漓江管理條塊分割、職責分散、多頭執法等難題。”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朱名武説。
在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的數字漓江5G可視化指揮大廳裏,秀美漓江的相關情況,均在數字漓江5G融合生態保護利用綜合&&的掌控中。&&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漓江風景名勝區各核心景點的實時客流量、游客趨勢、遊船和排筏的開航情況等實行精準管控。
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5G視頻、水質水量及生物多樣性自動監測,桂林構建起“天空地水”一體化保護體系,漓江保護實現“狀態全可視、事件全可控、業務全可管”。
法律籬笆同樣越扎越緊。自2012年&&第一部地方綜合性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先後頒佈了《桂林市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條例》等一系列保護漓江生態環境的文件。
“立法有效推動漓江生態治理機制從行政管控邁向全域法治化保護,以範圍更寬、更嚴格的管控措施為漓江流域生態保駕護航。”桂林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徐強説。
2021年以來,桂林市積極構建“行政執法、司法聯動、紀檢監察、法規管控”法治保護體系,漓江風景名勝區所有開發建設活動均實行市委、市政府審批。
桂林市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法檢兩院、生態環境廳共同簽署《建立漓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障服務聯動機制框架協議》,進一步加強漓江流域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建立漓江生態環境司法保障服務聯動中心、漓江司法保護大數據聯動執法中心,執法司法高效聯動,嚴懲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
2022年,桂林市將每年4月25日定為“漓江保護日”,並成立桂林市公安局生態環境保護分局,與原有的桂林市公安局漓江風景名勝區分局形成互補,構建起公安“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執法工作新機制,全市共配備專職生態警察213人、生態輔警1684人,四級聯動、重拳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巫曉曦是漓江分局漓江派出所民警,從警10多年來一直奮鬥在保護漓江生態環境、維護桂林旅游市場秩序、保護群眾生命安全的第一戰線。“&&漓江是我們的戰場,如今漓江流域幾乎看不到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巫曉曦説。
依託“一村一輔警”工作機制,桂林將漓江流域綜合治理、普法宣傳動員等工作觸角延伸至“最後一公里”,全方位織密漓江流域生態防護網。
2023年,第2個“漓江保護日”到來,桂林市啟動“數字漓江——智慧執法司法”創建工作,全力打造智慧執法司法新模式,為漓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漓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執法司法在其中既是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後的底線。”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周卉説,“數字漓江——智慧執法司法”將進一步提升漓江流域生態治理的整體水平。
在漓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行動持續展開,從幹流延伸至支流,全方位推進漓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治理,全面提升漓江品質。
環衛工人在漓江廣西桂林市陽朔縣興坪段打撈漂浮物(周華/攝)
綠色發展
“心想唱歌就唱歌咧,心想打魚腳下河,你拿竹竿我拿網,隨你撐到那條河……”
一葉竹筏搖曳在漓江支流遇龍河上,悠揚的歌聲掠過水面,穿過河畔鳳尾竹,回蕩在巍巍青山之間。李保生在這裡做了20多年筏工,也唱了20多年的山歌。山歌唱出青山疊嶂之美,也唱出漓江人家生活之變。
過去漓江之上竹筏縱橫,筏工漫天要價、無序競爭,游客體驗感不好,有時甚至發生意外。而今,漓江竹筏由景區公司統一管理,筏工持證上崗,收入穩定。
作為漓江流域的居民,李保生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遇龍河的風景不僅讓游客沉醉,同時也養活了我們好多人,大家不用出遠門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
2016年1月,遇龍河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完成遇龍河數千條竹筏的全部收購,實現了遇龍河竹筏漂游的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籌利益分配的新格局。
公司副總經理賴玉芬説,遇龍河旅游提檔升級後,旅游秩序更好了,游客滿意度高了,當地村民收入也增加了,景區每年拿出10%的營業收入,作為沿河村民的分紅,“景區輻射帶動周邊群眾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漓江兩岸群眾從變美的環境中,日益感受到生態“顏值”的價值。遇龍河畔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陽朔鎮雞窩渡村。灰瓦白墻、屋舍儼然、花團錦簇、游人如織。難以想象,3年前,這裡還是污水橫流、畜禽亂竄,許多游客到了村口轉身就走。
“大環境變好了,我們才能發展旅游。”雞窩渡村村民徐文通説。2019年7月,陽朔縣對沿河部分村屯開展“五拆五清五建”環境綜合整治。徐文通率先響應,拆除了自家欄圈,村民們在他帶動下也紛紛行動起來,僅僅3個月,雞窩渡村變了樣。
當地黨委政府鼓勵村民參與旅游開發,同時引入外地投資者修建特色度假民宿酒店,現在村裏高端民宿酒店有10多家。村民有的自己開民宿、開農家樂,有的到景區公司、民宿酒店工作,日子越過越紅火。
2022年初,廣西首艘新能源五星級遊船“桂林旅游號”正式開航,打破漓江遊船傳統4小時“走馬觀花”模式,將漓江沿岸一系列鄉村體驗、民俗風情體驗等周邊旅游産品串聯起來,讓游客“住在漓江上,游戲山水間”。
2023年4月25日,首批純電動力游覽排筏在陽朔縣楊堤碼頭順利啟航,標誌着漓江旅游正式邁向新能源時代,加快形成漓江綠色低碳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紮實推進漓江生態科學保護過程中,桂林不斷豐富漓江旅游産品。主打山水游的陽朔,滑翔傘、熱氣球等新興運動項目成為新寵;草莓音樂節、電競音樂嘉年華、動漫cosplay等連番登場,為桂林打造年輕、時尚的新形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桂林正加快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漓江之畔,一幅水更清、山更綠、城更美、人民更幸福的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