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以“德治教化”促進鄉村善治-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3 05/31 09:20:45
來源:廣西日報

廣西以“德治教化”促進鄉村善治

字體:

  【原標題】廣西以“德治教化”促進鄉村善治

  靖西市岳圩鎮漢邦村,一個秀美的邊境壯族特色村寨。

  走進漢邦,村口“紅色家風故事展示長廊”再現革命前輩的家風故事。村裏每家每戶門前貼著家訓,還評選“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兒媳”等,有效化解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糾紛與婆媳矛盾。“最美婆婆”甘姆雅説,拿了榮譽證,也領了獎金,更要搞好婆媳與家庭的關係。

  “家和萬事興。”漢邦村第一書記汪保華説,從陳情村、問題村到“鄉村治理示范村”,漢邦村實現了華麗蛻變。

  社會治理不僅要有光鮮亮麗的“面子”,還要有崇德向善的“裏子”。近年來,廣西以“德治”破題,用“和諧”答卷打通基層治理“經絡”,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準。今年一季度,廣西群眾安全感達98.78%。

  A 用奮進力量點燃紅色引擎

  “我們的第一站,是法卡山英雄紀念碑園,請同學們整理儀容儀表,清掃烈士墓碑。”

  “友誼關這座古老雄偉的關樓,見證了中華民族不畏外來侵略、贏得解放的歷史,也見證著祖國南疆社會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

  近日,崇左市高級中學組織1500名高一師生前往法卡山英雄紀念碑園、友誼關、大連城等地,緬懷革命先烈,在沉浸式體驗中汲取紅色營養,厚植愛國情懷。

  “通過實地研學,我感受到了先烈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理想信念,我將秉承信仰之火,傳承紅色基因,奮勇前行,爭做新時代好青年。”學生吳建安説。

  近年來,廣西各地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引導群眾凝心鑄魂,強化愛國意識、集體意識和責任擔當,續寫先烈未盡的事業,積極投身鄉村治理的生動實踐。

  河池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市擁有革命遺址遺跡、紀念設施280多處,韋拔群紀念館、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岩)、紅七軍河池宿營地舊址等1個國家級、17個自治區級、26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河池市將紅色文化作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充分利用拔群幹部學院和黨校開設黨史特色專題課程30多門、現場教育課程20多門,面向全市各單位進行理論宣講,實現市縣鄉村幹部黨史、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全覆蓋,有效激發黨員幹部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情懷。

  同時,河池市將紅色文化充分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團體章程、家風家訓、德育教育等內容,強化教育引導、約束規范、實踐養成,提升廣大人民群眾遵守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提升個人品德的自覺性主動性,厚植基層社會治理的道德底蘊。

  武宣縣東鄉鎮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教化作用,組建以鎮村幹部、族老鄉賢和革命後代、烈士親屬以及志願者為主要成員的多支紅色故事講解員隊伍,形成了“紅色旅遊貼心服務、紅色家庭講家風、小紅説故事、紅色技術幫、紅色課堂育新風”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大新縣雷坪鎮左安村投資興建紅色廣場,再現當年故事,讓群眾體會軍民情深,學習紅軍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從而緊密團結、守望相助。村民和諧共處,自力更生改造家園,連續奮戰325天,讓村屯面貌煥然一新。

  B 民俗文化增進團結和諧

  “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我們全村人都歡聚一堂聯演聯唱,熱熱鬧鬧慶佳節、歡歡喜喜話團結。”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黨總支部書記韋炳錄告訴記者。

  民俗文化育新風,幸福村寨入畫來。作為一個有著11個民族雜居的移民大村,陳雙村以文化為紐帶,深入推進“屯務聯管,促進文明新風建設;生産聯營,促群眾脫貧奔小康;文藝聯演,促進民族文化融合;婚嫁聯姻,促進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聯防,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品牌聯創,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六聯六促”工作模式,實現了從20世紀90年代大家語言不通、隔閡排斥,到如今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同譜寫“多民族一家親”的幸福生活畫卷,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稱號。

  陳雙村是廣西以民俗文化為紐帶推進基層治理、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的一個縮影。廣西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優勢,激發民族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實現群眾由治理“對象”到治理“主體”的角色轉換,為基層社會多元共治提供充足力量支撐。

  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歷史氣息撲面而來,這裏文物古跡遍布,馬殷廟和鐘靈風雨橋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村黨支部書記陳道增説,借助歷史的鏡子和先輩的智慧,村民悟出了團結更有力量、合作更有出路的道理,不僅內部很和諧、很上進,還主動團結相鄰的湖南省石盤村群眾,彼此化解矛盾、風雨同舟。

  富川推廣福溪精神和經驗,主動聯合交界的湖南省江永縣打造跨省區旅遊“黃金通道”,修建起廣西秀水—岔山—福溪至湖南勾藍瑤寨—上甘棠村的旅遊路,串起邊界地區的精品景點,形成方便遊客觀賞的省際邊界民族特色風景線,火熱的鄉村遊助推鄉村振興提速提質。

  天等縣馱堪鄉道念村立屯四面環山,立屯人曾用24年打通連接外界的隧道。“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聲名遠播。

  在立屯,房屋清一色坐西朝東。“這是傳承以和為貴思想的體現。”立屯村民小組長農先育介紹,立屯過去閉塞落後,群眾相依相偎、互幫互助才能生存發展,祖輩建房選擇同一朝向不僅為好看,更是求“和”,體現出同心同向。當地百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治安環境良好。

  C 孝善文化滋養文明鄉風

  肇立公誠信待人的故事,被興安縣溶江鎮五架車村的群眾立在村道旁。他們以這位先賢為榮,涵養誠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品行,一代代接力擦亮“誠信五架車”金字招牌。走在村裏,可以看到一塊塊宣傳牌講述“誠信才能生存”“你的葡萄吃起來放心”等村民誠信故事。前些年,村民打造“誠信葡萄品牌”,種植優質自然熟葡萄1300多畝,年産2200多噸,供不應求。今年,這個村入選第三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

  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多彩沃土,廣西把基層治理與孝善文化有機融合,聚民心、集民智、匯民力,讓人民群眾成為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源頭活水。

  走進宜州區石別鎮清潭村,映入眼簾的是清澈見底的水潭、錯落有致的民宅、幹凈整潔的街道、熱情好客的村民……一幅安居樂業的美景。

  清潭村黨委書記、村委主任莫宣文表示,清潭村堅持以黨建引領、以德治潤心,充分挖掘孝善文化,組織評選“最美家庭”“十大孝子”等孝老敬親活動,開展交通安全“零酒駕”創建活動,創建“鄉賢評理堂”矛盾糾紛調解室,把好傳統、好習俗根植到鄉村振興中,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河池市是世界長壽之鄉、中國首個地級世界長壽市。近年來,河池市積極打造長壽之鄉“孝善文化”品牌,把尊老愛幼、樂善好施、鄰里和睦等傳統美德弘揚在新時代,有效轉化為群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自覺行動。

  巴馬瑤族自治縣在“候鳥人”集中的甲篆鎮坡月村成立了“候鳥人”公益組織,積極參與旅遊矛盾糾紛調解,實現“候鳥人”互助和自我管理。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老年協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一約五會”村民自我管理機制,吸納“五老”以及在當地群眾中威信高、口碑好的村幹部擔任調解員,有效解決矛盾糾紛問題。(李賢)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