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啟新程——景泰縣紮實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綜述-新華網

安居樂業啟新程——景泰縣紮實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綜述

2024-09-27 08:57:4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安居樂業啟新程——景泰縣紮實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綜述

  壽鹿山下,景泰縣城以西,寺灘鄉永麓社區裏,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沐浴着秋日暖陽,羊舍、菜園子、倉庫應有盡有,便民服務中心、綜合養老中心、紅事宴會廳等配套齊全。

  數百戶從山上搬到樓上的居民,在這裡還是像從前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居安、業安,心更安。

  全省生態及地質災害搬遷工作啟動以來,景泰縣搶抓機遇、因勢利導,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重大生態工程、民生工程、致富工程,緊盯六大搬遷類型,聚焦“五年任務三年完成”目標,1934戶6837名群眾開啟了“脫災困、遷新居、置新業”的新一輪山鄉巨變安居樂業新征程。

 科學規劃

  搬進新家園

  寺灘鄉永麓社區是景泰縣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區之一,佔地面積62.17畝,建成二類11層住宅8棟,住房502套。2022年以來,累計搬遷安置地震災害危險區、地質災害威脅區、生態敏感區群眾355戶1318人。

  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是一項大工程,選擇“往哪搬”是頭等大事。

  為精準選擇“往哪搬”,景泰縣按照“四避開、四靠近”原則,統籌考慮安居、樂業兩項重點,確定了分散和集中安置兩套方案。分散安置引導自主購房,自願進城上樓;集中安置則綜合考量交通區位、産業基礎等關鍵要素,確定了“一城一鄉”安置布局。

  寺灘鄉有18萬畝高標準農田、10處養殖集中區和白岩子、郭家&2家大型煤礦,還有永泰古城、壽鹿山、新墩灣草原等景區景點。良好的産業基礎,成為在寺灘鄉政府駐地中心村建設農村集中社區永麓社區的一大考量。

  同樣進行科學選址的,還有正在打造的縣級城鎮配套物流基地、電商創業孵化&&和農産品集散交易中心,以及創業方便、就業方便、務工方便的北部産融新城。建設而成的北城安置點,推動搬遷群眾向近城、近郊、近園、近企聚集。

  北城安置點建設房屋1298套,總建築面積19.12萬平方米。其中,地災搬遷安置房800套。2023年,572戶2060名搬遷群眾拿到新家鑰匙,起遷新居。

  景泰縣圍繞“搬得出”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依法依規整合棚戶區改造、保障性租賃住房等支持措施和商品房開發土地出讓收益等資金,統籌用於安置點配套設施、産業培育、環境改善。同時,全面落實“10+5+1+N”資金支持政策,在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貼息貸款、市級獎補的基礎上,縣一級為每戶搬遷群眾再配套貼息貸款和入住獎勵金,實現了工程造價低、運營成本低、對戶售價低以及質量要求高、配套標準高、住戶滿意度高“三低三高”的良好局面。

  永麓社區在全面落實“10+5+1+N”資金支持政策基礎上,按照每平方米600元標準,為集中安置戶進行了統一簡裝修。完善全程幫辦機制,成立8個工作專班,收集意見建議600余條,對群眾進行全過程“幫辦”,確保群眾搬遷“無顧慮”。緊追權益保障,確保搬遷群眾原有政策待遇不變,為60周歲以上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搬遷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170元,共發放3年。

  北城安置點算好生命財産“安全賬”、條件改善“民生賬”、生活所需“長遠賬”三筆賬,全力推進“搬得出”,在引導群眾離災上樓、避險進城的同時,重點針對青年適婚人群自主剛性需求、中青年人群追求務工高收入及子女養育需求、留守老年群體兒女供養需求,降低購房成本,推動更多搬遷群眾低成本實現挪舊窩、換舊貌、改舊業。

  精心配套

  打造“幸福裏”

  “學校、醫院就在社區附近,太方便了!”

  “社區有食堂,飯菜好吃還不貴!”

  “樓房裏冬天有暖氣,取暖總算不用煙熏火燎的了!”

  ……

  “腳下不見泥、身上不帶土、出門能乘車”的新家園,是搬遷村民群眾交口稱讚的“幸福裏”。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景泰縣統籌整合農業農村、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傳統村落等多渠道項目資金,同步實施通水、通電、通路、通暖、通網以及美化、亮化、綠化、硬化、文化“五通五化”工程,着力打造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新型社區。

  為尊重搬遷群眾的原習俗、老習慣,同時推動群眾逐步適應現代化社區新條件、新模式,實現農村社區與城鎮社區基礎設施同標準、同水平,寺灘鄉永麓社區劃分了安置居住、農具儲藏、綠色養殖、飼草加工、設施農業5個功能區,配套建設了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紅事宴會廳、農機具儲藏間、菜園子等惠民項目。

  寺灘鄉提升改造寺灘鄉九支小學、鄉衞生院、中心敬老院等公共設施,打造集衞生院、敬老院、學校、信用社、快遞中心等服務資源於一體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確保搬遷群眾出門有路、抬腳上車、就近上學、便利就醫。積極完善養老服務。在黨群服務中心規劃日間照料中心2間,開放床位10個、老年人活動室1個,讓社區老人獲得一體化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健身娛樂等服務。在養老服務中心打造老年食堂,為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提供就餐需求,每人每餐花費5元。

  此外,還制定單元樓長制網格化“碼上反映”管理服務措施,廣泛吸納鄉村幹部、轄區民警、在職黨員、鄉賢、熱心居民等充實網格力量,推動小事“格”內解決、大事“網”內聯動。成立了水電維修、衞生清潔、小曲子傳唱3支隊伍,定期開展志願服務,努力讓搬遷群眾穩得住、生活好。

  在北城安置點,布局建設北城八幼、九小,配套建設便民服務中心、老人互助幸福院、技能培訓就業中心等惠民項目,實現就近托育入學、養老醫療、就業創業,為540名搬遷適齡學生提供就近入學便利,為100余位老年人提供就餐需求。充分利用安置點臨街鋪面,引進餐飲、超市、酒店,配備娛樂室、棋牌室、按摩設施、閱覽室,增設公交線路,打造“5分鐘便民生活圈”。實行搬遷戶集體成員身份、農業戶口身份、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及各項惠農政策“三個不變”,醫保社保轉移全面落實,同步享受産業獎補、公益性崗位、小額貸款等各類惠民政策,有效滿足了“搬得出”到“生活好”的所思所盼。

  扶持産業

  開啟新生活

  寺灘鄉寬溝村村民辛明祥從山上搬下來前就經營着一家農牧專業合作社,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入住永麓社區後,他每天都會去安置點配套建設的羊圈,為自己的“羊産業”忙前忙後。

  永麓社區發揮産業基礎優勢,以羊産業為主導,堅持集中圈養與山區散養相結合、自繁自育與育肥相結合,建設集中養殖小區8個、標準化羊圈98棟,改造山區飼養場地,依託能人引領、多區並進,打造集“長期擴繁+短期育肥+訂單銷售”於一體的搬遷養殖産業寺灘模式,村集體經營收益每年增加42萬元,帶動養殖戶戶均每年增收5萬元。

  依託安置區周邊建順、安家嶺、白岩子三大煤礦企業及周邊農業企業、産業園,永麓社區提供就業崗位800余個,幫助搬遷群眾變成産業工人。借助周邊永泰古城、壽鹿山、老爺山、新墩灣、寬溝堡等旅游資源,結合已建成的永泰、寬溝傳統村落保護項目,以及在建的世行二期永泰古城保護與開發項目,計劃打造“寺灘一日游”旅游線路,鼓勵群眾從事餐飲、民宿、農産品銷售、民俗風情、鄉土藝術研學等現代鄉村旅游服務業,拓展增收渠道。

  産業是新生活強有力的支點。景泰縣依託搬遷群眾3.3萬畝高標準農田,通過統一流轉、託管經營,開發建設地災搬遷種植産業園,帶動搬遷群眾戶均增收1.15萬元。成立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發展地災搬遷第三産業服務中心,開展農資供應、託管服務等多項業務。

  同時,依託縣級零工市場,長年提供“長短結合、高低搭配、工種多樣、匹配度高”的務工崗位2000余個,戶均增加1個以上,年均增收超1.5萬元。依託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為20歲—40歲年輕人提供創業崗位20個;依託建材物流園、農特産品集散中心,提供創業商鋪50間;依託蔬菜批零市場,為60歲左右老年人提供零售攤位100個,專門&&“一免兩減半”配套政策,推動降本增收。

  搬遷戶原居住地大部分耕地實施統一流轉託管經營,保障搬遷群眾“家家有農業基本收入”,在遷入地就近創業就業,實現“戶戶有創業務工增值收入”,推動搬遷群眾收租金、分股金、獲薪金,收入由單一農業渠道轉變為複合型渠道。此外,少部分耕地自種,保障基本生活所需糧油自給自足,降低了生活成本,實現了“城鎮生活、農村開支”。

  為了讓搬遷群眾真正融入新社區、新生活,景泰縣還整合搬遷區7個村黨支部52名黨員,在寺灘農村集中社區建立“七村合一”治理機制,完善“三站一館一超市”服務功能,引導搬遷群眾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等公共事務。遷建北城安置點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五鎮共治”社區陣地,完善“黨建引領+‘五治’融合”治理體系,探索線下辦事“一站式”、線上辦事“一碼通”基層治理新模式,做到了搬遷群眾“既挪生産生活地、又換辦事便利地”,有效解決搬遷過渡期管理問題的同時,逐步推動搬遷群眾完全融合、整體融入、社區自治。(彭雯)

【糾錯】 責任編輯:王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