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取捨之間的發展智慧——新時代“中國鎳都”高質量發展經驗與啟示
金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丁凱
金川集團高精銅帶生産車間。資料圖片
1958年,在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永昌縣,一塊孔雀石的發現,掀開了金川鎳礦的“金山一角”,金川公司應運而生,結束了我國缺鎳少鈷的歷史。
1981年,國家批准設立金昌市,以境內金川區、永昌縣合稱而取名,這座緣礦興企、因企設市的新城市,被譽為“中國鎳都”。
邁入21世紀,和國內眾多資源型城市一樣,金昌市也曾一度面臨着“因礦而生、因資源枯竭而衰”的困境,然而近年來,這座城市卻奇蹟般逆勢而上,拔節生長。
2023年,金昌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67.73億元,同比增長11.5%。國家信息中心中經數據統計顯示,全國300多家地級市2023年GDP增速排名,金昌市位居第三。
“十四五”以來,金昌市在甘肅省高質量發展中穩居前列,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遙遙領先,連續10個季度獲得高質量發展貢獻獎第一名,引起省內外高度關注,甚至有業界人士稱之為“金昌模式”。
金昌究竟為什麼能夠持續高速增長?“金昌模式”如何帶動這座資源型城市破繭蝶變?“金昌模式”對於其他市州又有哪些可複製的經驗?帶着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近日深入金昌市,探索揭開金昌快速發展的核心原因和底層邏輯。
市企融合,放大有色金屬新材料産業優勢
2月21日,金昌市委市政府和金川集團舉行2024年市企融合發展座談會,共商新階段合作,共促新時期融合。近年來,這樣的市企融合工作會已經成為雙方約定俗成的“新春第一會”,足見雙方對於市企融合工作持久如一的高度重視。
“金川集團就是金昌市最大的‘商’,我們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招商引資,都緊緊圍繞金川集團進行,我們牢固樹立‘市企合作兩利共贏,金川興則金昌富,金昌強則金川榮’的理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努力構建市企融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曾長期深度參與金昌市産業規劃編制的金昌市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郭宏岩説。
金川集團成立於1959年,總部位於金昌,是甘肅省政府控股的特大型採、選、冶、化、深加工聯合企業,主要生産鎳、銅、鈷、黃金、白銀、鉑族貴金屬及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和化工産品等,産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核電軍工、生物醫用材料、新能源及電池製造等國民經濟和國防工業各領域。
2023年,金川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530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2531億元,鎳産量居世界第三,鈷産量居世界第五,礦産鉑族金屬産量亞洲第一,銅産量國內第四,位列世界500強第289位,中國企業500強第84位。
“金昌與金川相伴而生,榮辱與共是根本特徵;金昌與金川互為支撐,攜手共進是實現路徑;金昌與金川目標同向,融合發展是必然選擇。”金昌市主要負責同志曾如此定義市企融合發展之路。
有色金屬新材料産業是金川集團的核心産業,也是金昌市特色優勢産業。
厚度僅有0.05毫米的超薄“手撕鎳”、産能規模全球第二的羰基鎳、遠超國際標準的高純鐵等新産品相繼問世;突破高純銅、鎳、鈷“卡脖子”技術,電池用鎳帶材及核電用高溫合金等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率先在國內實現高端半導體芯片用超高純鎳鈷銅材料的産業化和國産化……
近年來,金川集團聚力推動産業從“原”字號向“材”字號轉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與此同步,金昌市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打造有色金屬新材料千億級産業鏈,圍繞鎳、銅、鈷、稀貴金屬、鈦材料等5個細分産業鏈,重點發展高溫合金、耐蝕合金、粉末冶金、鎳合金材料、銅加工産品、海綿鈦及鈦合金等有色金屬新材料産業。
2023年,金昌市有色金屬新材料産業實現産值820億元,同比增長29.1%;今年上半年實現産值546億元,同比增長23.53%。
産業融合是市企融合的“先手棋”,以金川集團為鏈主企業,吸引了一批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産業鏈優勢被有效放大。
錯位發展,聚焦新能源電池産業差異化競爭
新興産業的選擇,考驗決策者的“眼力”,更考驗“定力”。
近年來,甘肅搶抓國家“雙碳”戰略政策機遇,立足能源資源優勢,加力推動能源轉型,壯大清潔能源産業,加快建設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使得河西走廊成為新能源行業龍頭企業爭相角逐的投資重點區域,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和新材料産業成為河西五市爭相布局的熱門産業。
“我們在反復計算、反復考量,自我思量我們金昌有什麼,客商來了金昌能投什麼,我們發展什麼産業更有優勢?”郭宏岩説。
經過全面調查分析和反復論證,金昌市委、市政府敏銳地發現,金昌發展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産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風光資源豐富,資源優勢獨特,全市具備25萬噸鎳、140萬噸銅、1.7萬噸鈷的生産能力,已成為國內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主要原材料供應地,豐富的鎳、銅、鈷、錳和化工資源為發展新能源電池産業提供了基礎。
同時,原料優勢明顯,依託豐富的鎳銅鈷資源和化工材料優勢,“三酸兩鹼”化工原料俱全,配套發展硫化工、磷化工、氟化工等化工産品60多種,産能達到1000多萬噸,電池級鎳鹽、鈷鹽所需的鎳、鈷、錳、鐵、鋰及磷酸等原材料均可在金昌本地生産供應,新能源電池産業鏈條躍然成形。
基於此,金昌市將自身的産業定位聚焦在新能源電池産業領域,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市場的熱烈響應。
2022年4月7日,金昌市企聯合舉辦新能源電池産業招商引資推介暨項目簽約大會,共簽約新能源電池産業項目44項,簽約金額456.8億元,一躍成為河西走廊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電池産業基地,形成了與其他市州差異化競爭新格局。
金昌市搶抓“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及電池産業需求倍增機遇,圍繞鎳鈷錳酸鋰和磷酸鐵鋰儲能及動力電池産業鏈,延鏈補鏈建鏈強鏈,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生産供應基地,形成龍頭企業帶動、重大項目支撐、上下游企業協同集聚發展的産業生態。
同時,金昌市着力優化政策支持,成立新能源電池産業聯盟,設立電池産業研究院,建立動力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引領、支持電池産業發展,為企業提供“零距離”“保姆式”專員服務、代辦服務,為投資者提供高效、便捷、優質、貼心的服務,努力打造政策穩定、競爭公平、服務高效、成本優惠的一流投資營商環境。
短短幾年,金昌市圍繞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生産供應基地,重點聚焦鎳鈷錳酸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兩個方向、儲能、動力和消費應用領域,擴大電池製造、關鍵材料等産業産能,配套發展電池回收等産業,金拓鋰電、金宏翔18650型三元動力電池産品實現量産,金車儲能2GWh磷酸鐵鋰電池、漢星1億Ah鋰離子電池等項目建成投産,在建的新能源電池産能達到32GWh,金川集團7萬噸三元前驅體、金車18GWh磷酸鐵鋰電池等項目加快建設,積極引進碳酸酯、隔膜、鋁塑膜等項目,新能源電池原材料本地供應率達77%,新能源電池材料及電池産業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截至目前,金昌市圍繞電池電芯及電機電控、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及其他輔料等已經形成4個細分産業鏈。2023年實現産值260億元,同比增長40.5%;今年上半年實現産值216億元,同比增長65.5%,又一條極具競爭力的新的産業鏈正在加快形成。
做優園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引領産業集群化發展
金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金昌市項目建設的主陣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招商引資的主&&。
2023年,金昌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73億元,增長16.5%,規上工業增加值329億元,增長18.2%,規上工業總産值1621億元,增長21.9%,在商務部年度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位列全國230家國家級經開區第65位,西部第11位,入選“中國經濟十大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
2020年,金昌市把經開區進位提升發展作為全市“一號工程”推進,以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激發園區發展活力,促進産業提速,推動經開區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金昌市委、市政府與金川集團聯合召開市企融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將金川民營經濟産業園整體納入經開區,一體謀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作出了打造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改革開放創新驅動試驗區、招商選資招才引智聚集區、一流營商環境標杆區的新定位。
隨後,金昌市研究&&《推進金昌經開區創新提升發展的意見》,從管理機制、稅收、財政等方面精準施策、定向發力,&&《推進金昌經開區創新提升發展的若干政策》,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將1037項行政審批和事中事後服務事項分批次賦予經開區;進一步理順市、區、經開區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教育附加費、基金收入等17種稅費收入分享範圍及比例,為經開區進位提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
聚焦短板弱項,金昌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發改、科技、工信、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金昌經開區進位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工作統籌指導。建立周調度、月分析、季對標機制,緊盯工程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營商環境等重點關鍵抓調度、抓督導、抓落實,四大班子主要負責同志定期督導調研,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項指標一項指標突破,切實提高決策執行落實的效率和水平。
精準施策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20年,金昌經開區在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排名提升到147位,2021年為78位,2022年為121位,2023年為65位。
目前,金昌經開區“四上”企業1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2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5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
窺一斑而見全豹。金昌經開區的蝶變是金昌市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金昌市以經開區為&&,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實現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打造“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2個千億,數字經濟、化工循環、資源綜合利用、高品質菜草畜4個百億”的“2+4”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新型工業化的現代之城,打造全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區,步入發展快車道。
“近年來,我們的招商引資已經不再是‘撿到籃子都是菜’,而是緊緊圍繞‘2+4’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按照産業鏈圖譜來招引企業,以産業鏈資源來保障和支撐企業發展,讓企業來了可以留得住、發展好。”金昌市招商局副局長李華雄説。
爭先進位,用足用活人才選拔使用機制激活發展動能
今年1月17日,金昌市2023年年底亮成果及2024年年初亮目標測評大會召開。
會上,金川區、永昌縣、金昌經開區管委會等9家既定的部門單位和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11家現場抽籤確定的部門單位負責人現場陳述了2023年工作完成情況和2024年工作目標任務。
“現場採取縣(區)和金昌經開區、發改、招商、工信等重點部門單位必述,其他市直部門現場抽籤的形式,‘一把手’限時脫稿亮述工作,媒體記者全程錄音錄像,其他部門單位提交書面材料,倒逼負責同志用心謀劃和推動工作落實。”金昌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兆林説。
金昌市委督查室督查專員陳吉俊介紹,金昌市已連續5年組織開展“年初亮目標、年中亮進度、年底亮成果”滿意度測評,隨機點名“一把手”脫稿亮述工作,市級主要負責同志現場點評,對全市排名後10%的班子和幹部進行提醒談話。通過以比促學、以賽促幹,激勵全市幹部爭先進位、躬身實幹,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採訪過程中,諸多受訪者認為,“金昌模式”之所以成功,在理性抉擇産業布局之外,“人”是最關鍵的核心要素。
以金昌經開區的“破繭重生”為例,其中關鍵一環就是“解決人的問題”。
據介紹,首先是加強班子建設,抓住“關鍵少數”,及時調整優化經開區黨政班子,選拔懂經濟、會管理、有擔當的幹部擔任經開區主要負責人,推行黨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一肩挑”,全面優化班子專業結構。
其次是人事改革,建立“內部檔案封存、進出身份不變、進出雙向選擇”選人用人機制,實行幹部編內任職與崗位聘職相分離、幹部人事檔案管理與合同聘用管理相分離的“雙軌運行”管理模式,推行內設機構和事業單位全員競聘上崗和績效考核管理,同時向社會公開選聘專業人才,樹立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的選人用人導向,優化了幹部隊伍結構,全面激發了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熱情。金昌經開區工作人員徐麒説:“我們這裡正科級幹部在副科級幹部領導下工作是很正常的事。競聘成功的人上崗,有能力的人上崗,競聘不成功只能下崗。”
另外,還深化運營模式,堅持政企分離、管理分開,全面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深化“管委會+國資公司”運營模式,進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金昌市還充分發揮産業鏈黨建聯盟聚集優勢,推動延鏈補鏈強鏈,實現黨建工作與産業發展相融互促、同頻共振,構建“黨建引領、企業鏈結、産業鏈合、工作鏈動”的黨建工作模式,變企業“單打獨鬥”為産業“集團作戰”。
回望來時的路,對金昌來説,每一個重大項目招引落地,都是一場思想大解放。一個個項目,一次次討論,一場場評比,讓金昌培養了一批敢幹事、會幹事的幹部隊伍,成為金昌在礦産資源之外的另一筆寶貴財富,推動着金昌市持續轉型高質量發展。(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 峰 范海瑞 謝曉玲)
短評
有所為有所不為
探究金昌市近年來高質量發展的奧秘,“有所為有所不為”是關鍵。
金昌市有色金屬新材料千億級産業鏈、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千億級産業鏈為主的“2+4”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架構。在此架構之上,全市招商引資、政策配套、園區建設、要素保障、民生服務、人才戰略等各項工作都是緊緊圍繞這個現代化産業體系而展開。
值得思考的是,當下各地熱門的文化旅游産業並不在其列。其實,金昌市文化旅游産業並不弱,火星1號基地、驪靬古城、金川國家礦山公園、紫金花海等,都是熱門景點。然而在金昌市,文旅産業卻並沒有躋身“核心”産業之列,這背後是産業取捨的考量。
産業取捨必須立足於自身優勢。金昌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就是有世界500強金川集團。於是幾年前,金昌市就確定了發展的方向,圍繞金川集團的産品建設産業鏈。鎳銅鈷可以向高端産品發展,那就打造千億級有色金屬新材料産業鏈,鎳鈷錳是新能源電池的原料,那就打造千億級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産業鏈。從金昌的發展來看,産業取捨的實踐取得了成功。
這給我們以啟示,在區域産業布局方面,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面面俱到”往往容易造成“面面不到”的結果。一個城市的發展,做好特色優勢産業才能收穫大。貪多求全,不僅做不到“補短板”,往往還會拖累“鍛長板”,最終事與願違。
可以説,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關鍵,更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大城市,拼的是綜合實力,中小城市,往往拼的是“專精特新”。對於中小城市而言,區域産業布局方面,切忌貪多求全,需要因地制宜,選擇最有競爭力的産業,堅持延鏈補鏈強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