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感受詩和遠方——研學游成為敦煌旅游新亮點-新華網

在這裡感受詩和遠方——研學游成為敦煌旅游新亮點

2024-05-02 09:46:42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來吧!在這裡感受詩和遠方——研學游成為敦煌旅游新亮點

  4月23日,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近800名師生來到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探尋“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奧秘。

  4月25日,青島中學50名學生走進敦煌研究院莫高學堂,用礦物質顏料在泥坯上複製古代壁畫,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同一天,北京赫德學校50名學生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文博學館創作沙瓶畫,在趣味體驗中鍛煉專注力。

  4月26日,玉門油田二中209名學生,從陽關“入關”,辦理“通關文牒”後,徒步戈壁,感受邊塞風情。

  ……

  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組團“打卡”敦煌,開啟了豐富多彩的研學之旅。參觀莫高窟、製作泥坯畫、游覽陽關、體驗鑽木取火、辦理“通關文牒”等研學項目受到歡迎,孩子們在沉浸式游覽、動手製作和游戲體驗中,了解敦煌歷史文化,觸摸千年絲路印記。

  據敦煌市文旅局統計,近期敦煌共接待來自北京、廣東、四川以及酒泉等地的研學團隊72個,研學學生1.1萬餘人。研學團隊佔到旅行社接團的33.4%,研學游成為敦煌旅游淡季市場的主要增長點。

  (一)

  “加油!加油!再快點,馬上就出火花了!”在研學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敦煌市南街小學六年級學生吳城昊按壓鑽桿,另外兩名同學拉拽鑽火棒,幾分鐘後,鑽火板産生了縷縷白煙。當火絨燃燒起來那一刻,大家高興得跳了起來。

  4月26日,敦煌市南街小學組織80名學生在陽關景區研學,孩子們在鑽木取火、校場射箭等游戲中,擴寬視野,感受古人的智慧。

  “我和同學使出渾身的力氣才鑽出了火花,這個過程雖然特別累,但我們通過努力獲得了火種,特別有成就感。”吳城昊説。

  “講好敦煌故事,最好的學習在路上。”敦煌市南街小學副校長張軍告訴記者,學校對每個年級的學生都開設了研學課程,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置身人文遺跡現場,引導他們了解歷史變遷,鍛煉動手能力,理解遺跡保護的重要意義。

  陽關景區有眾多歷史遺跡,經過不斷探索挖掘,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與陽關有關的研學素材。在這樣的背景下,敦煌陽關景區研學旅行基地應運而生,並開發“陽關壯別”“鑽木取火”等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體驗與互動課程20余個。

  “孩子們可以在這些課程中,通過聽、看、觸、聲、悟,了解敦煌、絲路歷史文化,豐富孩子們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實踐能力。”敦煌陽關博物館副館長吳豐萍説。

  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文博學館沙文化研學館,北京赫德學校八年級學生曲若溪在老師的引導下,把不同顏色的沙粒填充在玻璃瓶中,再用鐵絲進行勾勒。不一會兒,一隻翱翔在黃沙中的海鷗出現在眼前。

  “製作沙瓶畫過程很有趣,有隨意的部分也有精細的部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配不同顏色的沙粒,然後靜靜地去勾勒,從而得到傳神的作品。回到北京後我會買一些材料,再次感受這個過程。”曲若溪説。

  據了解,敦煌市在2016年成功創建了“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國家級研學旅行品牌,培育形成了敦煌市陽關景區、玉門關遺址景區兩大“國字號”研學旅行基地,成功獲批莫高裏工匠村等16家酒泉市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依託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兩關遺址、雅丹地貌等豐富的人文遺跡和自然景觀,開發了一批文化研學、科技探秘、戶外拓展等主題的研學旅游項目,推出了“陽關壯別”“漢簡學堂”“雅丹地質”等獨具敦煌特色的研學産品。此外,還設計了壁畫古法臨摹、泥塑彩繪、敦煌舞蹈學習等與敦煌文化相關的互動體驗項目,讓參與者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在敦煌研學,既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又是傳承弘揚敦煌文化、絲路精神、莫高精神的體現。我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來敦煌,尋找詩詞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與遠方。”敦煌市文旅局副局長楊紅説。

  (二)

  近年來,敦煌市堅持以打造敦煌文化傳承弘揚和交流共享&&為目標,構建起以敦煌文化、敦煌藝術為核心的研學課程體系。2022年起,敦煌市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31日設立“敦煌文化研學季”,針對研學團隊,莫高窟開放洞窟由旺季8個增至13個,鳴沙山月牙泉、雅丹、玉門關景區對全國大中小學生免門票,助推敦煌文化進校園。

  今年1月,敦煌市開通了“隴原學子游敦煌”敦煌文化研學季專列,並在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天水師範學院開展敦煌文化進校園研學旅行活動,成立敦煌藝術應用推廣研究中心,在西安、鄭州、成都等地舉辦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社會實踐教學課程改革論壇,與各高校接洽開展研學旅行,吸引全國各地的學子紛至沓來。

  作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研學實踐不僅能讓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更能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融合。而日益升溫的市場需求,也對研學實踐的規範經營、內容提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4月27日,位於樂動敦煌劇場四樓的《樂動敦煌》實踐教學研學基地教室正在進行最後的裝修佈置。這間佔地3000平方米,集報告講座、匯報演出、服裝T&走秀、美術書法教學為一體的多功能教室,可以容納1500到2000人同時研學。

  “我們還把莫高窟285窟、259窟的中心塔柱及壁畫、泥塑複製到教室中,可供學員駐場臨摹。”甘肅演藝集團敦煌藝術應用推廣研究中心研學顧問趙虎介紹,甘肅演藝集團投資2000多萬元,針對藝術院校學生的研學需求,打造了這間教室,開發設計了敦煌樂舞、壁畫臨摹、敦煌服裝設計等13個研學項目。目前已和全國450所藝術類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今年將有1.4萬多名藝術專業學生到基地研學。

  “學員參與研學游的初衷,是在游中學、在學中游,開闊視野、豐富感知能力,在實踐中鍛煉溝通交流、自主思考、動手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遺敦煌彩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永衛認為,研學産品一定要“去課堂”化,提供給學員獲取知識的新渠道,通過工匠的手藝,把學員代入到創作敦煌藝術品的氛圍中,讓學員與藝術品零距離接觸、與藝術家零距離交流,從而了解到古代工匠的艱辛和創作熱情。通過研學,讓學員了解敦煌這片土地上的燦爛文化和輝煌歷史,從而讓更多的人關注敦煌文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董文龍

【糾錯】 責任編輯:劉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