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撐起鄉村振興“大産業”-新華網

“小木耳”撐起鄉村振興“大産業”

2023-12-05 09:06:15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小木耳”撐起鄉村振興“大産業”——卓尼縣大力推進黑木耳産業發展走筆

 

  木耳鎮博峪村“格爾康”營地。

  木耳鎮秋古村木耳採摘。

  群山環繞、泉水甘甜、林木繁茂、空氣潔凈……卓尼優越的生態條件,賦予了黑木耳良好的生長環境。

  走進卓尼縣木耳鎮出納村,成片的木耳大棚在青山腳下星羅棋佈。棚內吊挂起來的圓柱狀木耳菌棒上,長滿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如同恣意綻放的花朵,煞是好看。村民提着水桶、籮筐,穿梭在菌棒之間,採摘、運輸、晾曬,一派繁忙景象。

  正在嫻熟地採摘木耳的村民劉拉目欣喜地説,能在家門口掙錢,還能照顧家裏,一舉兩得,讓她感到十分滿足。

  今年以來,卓尼縣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依託資源稟賦,把産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緊緊圍繞“11358”發展思路,立足實際,深入實施以食用菌、青稞、油菜、中藥材、高原夏菜為主的“五個萬畝”現代種植業培育行動。特別是大力發展黑木耳産業,實現規模化生産,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

  特有的地理資源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卓尼黑木耳“肉厚耐嚼、韌而不硬”的卓越品質。今年,卓尼縣建設黑木耳種植示範基地10個,黑木耳、玉木耳、赤松茸等食用菌産業實現産值2.82億元。卓尼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盧勇説:“卓尼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食用菌種植。尤其是木耳栽培,在不斷的摸索中,我們總結出‘木耳+高原夏菜+羊肚菌’與‘春木耳+秋木耳+冬季羊肚菌’一年三茬輪作模式。主要栽培半筋系列的黑木耳和白玉木耳,以大棚吊袋和大田地擺方式栽培,實現了資源效益最大化。”

  發展産業,人才是關鍵。卓尼縣創新實施“千人千萬”培訓計劃,在全縣45個黑木耳種植示範基地累計培訓黑木耳種植技術人才2620人次,為黑木耳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截至目前,卓尼縣共有木耳産業龍頭企業4家、合作社35家、種植大戶53家,引培美石菇源、車巴實業等企業建成菌棒生産加工廠2個、菌棒生産基地2個,建成食用菌冷鏈分揀中心和廢棄菌棒資源化利用加工廠各1個。引進美石菇源、菌味生態、納朵朵、山珍土特産等龍頭企業開展木耳産品研發、加工銷售,形成“菌棒生産+基地種植+加工銷售”鏈式發展模式,全産業鏈帶動農戶5680戶9950人,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隨着黑木耳産業規模化、科技化、長遠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選擇到卓尼參與這場“木耳盛宴”。蒙俊傑是一名農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後他毅然選擇返鄉創業,靠着種植木耳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事業。“我現在自己種木耳,有14個木耳種植大棚和50畝露天木耳田。之所以敢嘗試創業,是因為前期有政策扶持,而且銷路不用擔心。”蒙俊傑説。

  目前,“卓尼木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申請已進入國家審核階段,卓尼木耳幹品通過農産品批發市場、攤點零售、超市零售、電商等渠道,已遠銷全國多個城市,走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品質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從小作坊運營到合作化種植,從種植大戶到龍頭企業,從土地流轉到務工學技術,從人才引進到大學生返鄉創業,從菌棒生産到種植加工,卓尼木耳走出了一條 “黨組織+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基地+人才+農戶”的産業聯動之路。

  如今,黑木耳産業在卓尼遍地開花,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為實現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韋德佔 王芝蓮 梁紅芳)

【糾錯】 責任編輯: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