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質資源作為種業的“芯片”,不僅是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日前,甘肅圓滿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任務,共收集各類古老、珍稀、特有、優異的農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4581份,全部移交至國家種質資源庫(圃)。這次普查,發現了一批新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了一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了一批瀕危種質資源,提升了全民對種質資源的保護意識。
厚重歷史的珍稀老品種
農作物老品種的魅力,在於傳承農耕文化,延續中華文明。
烏江稻米,是張掖一大特産,栽培歷史悠久。據《舊唐書·郭元振傳》“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甘州刺史李漢通置屯田,稻豐收穗,一嫌數十解,積軍糧數十年。”可見烏江稻米栽培已有1300多年歷史。
然而近現代,烏江稻米的地方老品種歷經波折,幾近滅絕。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下簡稱“三普行動”)中,普查組了解到當地已近30多年無人種植,幾乎無原汁原味的老品種可覓。幸運的是,一農戶家多年前修房時,在房樑上存放了一包種子,普查人員如獲至寶,對種子搶救性收集保存,將1斤(約上萬粒)左右的種子田間繁殖,只有10株發芽、開花、結穗並收穫,才使烏江稻米地方老品種沒有斷根。
科研人員經過鑒定,米粒體長個大,兩頭粗中間略細,散發獨特的清香,還有白色的稻芒、黑色的稻芒,確定是烏江稻米老品種“白芒稻”“黑芒稻”。
甘肅省“三普行動”歷時三年,普查徵集87個縣市區(含嘉峪關市)、搶救性收集23個重點縣(市、區)農作物種質資源總計4581份,實現了不同區域、生態類型和作物種類的全覆蓋。本次徵集收集作物資源數量較國家種質資源庫(圃)現存甘肅省種質資源大幅增加,作物種類增加了9個科、24個屬和48種作物,以前未收集資源佔比90%以上,新穎性十分突出。
每一份種子的價值,都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肚裏黃青稞就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農家的古老珍稀品種,其抗寒能力強,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高産穩産,品質優良,是當地群眾喜愛的“寶貝種子”。
“三普行動”中,普查組發現了具有重要價值的肚裏黃青稞優異種質資源。目前,以肚裏黃作為親本育成的系列品種累計推廣10萬畝以上,為甘肅省高海拔山區推動青稞産業發展、促進牧民增收、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掘寒旱特色種質資源
“我們徵集到一批具有重要利用價值的特異資源,發現和收集了新的特異種質和優異種質,具有明顯的耐逆、耐旱、耐寒、耐瘠薄、早熟、質優味佳特點,與甘肅寒旱農業資源稟賦密切相關。”省農科院作物所黨總支書記張建平研究員認為,這些具有潛在重要價值的資源,通過對其抗性基因的挖掘、品種改良,將助推寒旱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瓜州發現的野西瓜,就是這次收集的瀕危種質資源之一。普查人員在茫茫戈壁荒灘上,發現了3株野西瓜苗,為保護西瓜苗不被野生動物踩踏或損毀,普查人員安裝圍欄保護,不定期看管了半年時間,待其成熟後收穫果實和籽粒。野西瓜有極其特殊的耐旱性、耐瘠薄性,也有較好的保健功效和生態保護功能,極具研究、開發和利用價值。”省農科院作物所副所長王興榮研究員介紹。
通過“三普行動”,收集了一些特異、瀕危和優異種質資源。白砂谷,穎殼白色、米粒乳白,晶澄白砂而得名,熬粥時上面浮起一層厚厚的“油膜”,蛋白含量高、維生素豐富,易消化吸收,具有清熱、健脾胃等功效,堪比參湯,常作為患者病後康復和産婦“坐月子”的最佳營養食材;華池紅花蕎麥,已有1000多年種植歷史,含有17種氨基酸,具有降低血脂、軟化血管、保護視力、抗菌消炎等功效;蘭州百合,香甜軟糯,是食藥同源食物;三白瓜,因白皮、白瓤、白籽而得名,皮厚耐貯存,秋季收摘後,可存放至冬季食用,去燥潤肺……
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其最終目的是應用於農業生産。經過幾代科研人的努力,和尚頭小麥、燈籠辣子、通渭苦蕎、敦煌紫胭桃、民樂紫皮大蒜、小黃糜等種質資源,應用於生産實踐,在産業化開發利用方面已具規模,為改善人們膳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普行動”深入挖掘具有甘肅省特色的優勢農作物種質資源,有利於傳承甘肅農産品“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優異種質資源,打造“厚道甘肅、地道甘味”的“甘味”品牌,唱響甘肅省現代寒旱農業發展主旋律,推動甘肅省鄉村産業振興發展、支撐農業強省建設。
推動種質資源&&建設
開展“三普行動”,助推了甘肅省種質資源保存和利用&&建設。
記者來到甘肅省唯一的綜合性種質資源庫——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甘肅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這裡收集保存了來自80個國家和地區的84種作物的資源5萬餘份。
在展覽室,但見大小不等、方圓不同的瓶瓶罐罐裏,存有不同的農作物種子。僅豆子一項就有大豆、黑豆、菜豆等幾十種,琳瑯滿目,黃色、黑色、紅色、白色、花色等各種顏色,繽紛多彩,形狀也是千姿百態,這都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進入一間低溫庫,打開庫門,寒意襲來。“還好是冬季,大家穿着棉衣能適應庫裏的溫度,如果是夏季,從外來進來就像掉入冰窟窿裏了。”王興榮説,低溫庫分為長期庫和中期庫,長期庫保持零下18攝氏度左右、濕度小於50度,種子可保存50年以上;中期庫保持零攝氏度左右、濕度小於65度,種子可保存20年以上。據悉,低溫保存的種質資源約2.38萬份。
在綠色的格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放着淡綠色的盒子,盒子裏裝滿一個個鋁箔紙袋子,裏面封裝着種子。袋子標籤上面清晰地註明編號、名稱、保存日期等,從手寫字跡到打印字,印證着科研人員長年累月收集整理、堅持不懈的付出。
“每袋種子300至400克,作為育種材料給相關科研單位提供時,因為太珍貴了,每次要按‘粒’來計算,可不是市場上按斤來出售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年為相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提供約1000份種質資源,用於農業科技研究和作物新品種培育。
據悉,“三普行動”開展以來,甘肅省投入9000多萬元,支持普查與徵集工作,建設西北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利用中心、改造提升敦煌種業玉米種質資源庫和甘肅省中草藥種質資源庫,布局建設清水縣和涼州區的小麥、安定區和渭源縣的馬鈴薯等11個農作物種質資源圃,在蘭州大學設立甘肅省基因編輯育種實驗室,在酒泉成立甘肅省玉米種業研究院,聚焦資源鑒定、品種選育,初步構建了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科研創新體系。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